荆门ldquo星辰妈妈rdquo
经全省各地各部门
层层推荐、省文明办组织评审
“湖北好人”年1月至2月
上榜人物名单揭晓
此次全省共有8人入选
荆门人邹爱华上榜
名单如下助人为乐:韩庆东
见义勇为:马蓓
敬业奉献:范晓霞、刘得祥、谭承斌、刘驷海
孝老爱亲:乐全云、邹爱华
“星辰妈妈”邹爱华哪怕微光也要照亮夜空她,与听障丈夫相搀相扶,靠卖葱饼为生,20多年诚信经营;
她,拖着残腿用尽全力把女儿们送入大学,为她们插上飞翔的“翅膀”;
她,30多年无悔付出照顾残疾的亲人,让他们欢度每一刻;
她,热心公益,帮助邻里,用真心真情感动着身边每一个人……
她如星辰般点亮身边每一个人的夜空。她就是钟祥石牌人口中的“星辰妈妈”——邹爱华。
心里有光,用乐观和坚强照亮自己4月6日上午,钟祥市石牌镇上正街街口不远的摊位上,邹爱华头戴草帽正在往炉里加柴,不时用手摸一摸锅的温度。炉火的温度升了上来,她用凳子撑着站起身,慢慢挪到电动车上。
“这是年女儿送给我的生日礼物。”出身贫困山乡的邹爱华,2岁时因小儿麻痹症致残,没法行走。父亲为她做了一只板凳扶行,她才学会了走路。如今,有女儿送的电动车,方便多了。
车一停到摊位对面的家门口,还没开口,丈夫肖其敏就将一把凳子递到了她的手上。“火好啦,把饼子端过去吧。”邹爱华一边说一边比划一边撑着椅子往屋里走:“他听力不好,但是只要看着我,我说什么他就能做什么。”
很快,“听指挥”的肖其敏就从屋里端出刚做好的葱饼面团,与回到摊前的邹爱华一起把面团放进锅里。
说起做葱饼,邹爱华直言这是当年的“无奈之举”。
30多年前,邹爱华与肖其敏结为夫妇。起初,肖其敏在一家企业工作,年企业改制,工作就没了,家里的经济来源一下就断了。靠别人总归不牢靠,邹爱华想到丈夫曾经给人做面点帮工,于是决定学做葱饼摆摊赚钱养家。
从此,石牌街上就多了一家做葱饼的小摊。这一卖就是22年。
22年里,镇上其他葱饼摊的设备换了一茬又一茬,只有邹爱华守着炕锅、烧着柴火,坚持用传统的方法做葱饼。也因为她的坚持,肖记葱饼成了石牌人记忆中的家乡美食,被带到全国各地,更吸引了众多外地顾客慕名而来。
“妈妈永远坐在离灶台1米处,夏天毒花花的太阳,将她泡在了盐水里,冬天折柴的粗手皴出裂口,也要忍痛刷洗出口子里的灰土。”大女儿的作文曾这样描述邹爱华。
可不管多累多难,邹爱华从来没有失信于顾客,更没有忽略家人。
“你看,这是我的外孙和外孙女。”邹爱华一边等着炕饼出锅,一边给记者看手机里的照片,脸上溢满了幸福。谁能想到,这一对龙凤胎医院抱回的弃婴。
年11月的一个雪天,失去孩子没多久医院有个早产儿,生母没法养活想送人。“家里条件不好,怕孩子跟着吃苦,本不想要的,医院看见孩子被卫生纸包裹着的样子,就心软了。”邹爱华也佩服自己当年的勇气。
因为早产,大女儿肖亚琼小时候体弱多病,出生后第九天才睁开眼。没有母乳,邹爱华就买玻璃瓶冲奶粉给孩子喝。天冷水烫,一不留神玻璃瓶就破了。
可就算生活再困难,邹爱华也不曾给大女儿断了这份营养餐。当时她做缝纫,丈夫工厂上班,每月工资发下来,首先买的就是奶粉、玻璃瓶。
尽管后来邹爱华又有了小女儿肖忆秋,可对大女儿的爱一点都不曾减少。每次家庭聚会,小女儿都会说“只有姐姐回到家中,我们家的菜单才可以随便点。”
不仅在养育上费尽心力,在教育上邹爱华也从来不马虎。
时间过了10多年,石牌镇留守儿童服务中心负责人王杰英还能清晰地记得第一次见到邹爱华的情景:“当时她爱人骑着自行车,前面坐着小女儿,后面载着她。下车第一句话就是,王老师,孩子作业我们辅导不了,想请您给孩子辅导一下。”
当时去留守儿童服务中心的不是父母在外地,就是父母没时间管需要托管的孩子,从此,肖忆秋成了例外。
从那天起,每周周一到周五,下午四点半到六点,他们一家三口都会准时来到中心,风雨无阻。孩子在里面补课,邹爱华就在外面等着。
母亲的执着影响着孩子,两个女儿都如愿考上心仪的大学。如今大女儿在成都成家立业,二女儿也已经在重庆西南大学读研究生。
“每个孩子都是从天上下来的天使,如果能为她们插上翅膀,她们就能遨游天际。”每每想起女儿,邹爱华都会翻开“百宝箱”,里面有女儿们上学时写的作文、演讲稿和离家后寄回的家书,都是邹爱华最珍贵的回忆。
星辰有光,用善良和爱心照亮夜空顾好小家,邹爱华还得顾好“大家”。邹爱华的二伯哥也是一名残疾人,先天性聋哑且生活不便。邹爱华和丈夫义无反顾地承担起照料二伯哥的责任。30多年里,只要二伯哥生活中有事,邹爱华夫妇从未推辞,总会忙进忙出,直至事情解决。十年前,二伯哥突然身体不适,邹爱华和丈夫立医院就医,在送二伯哥检查CT时,心急的邹爱华“扑通”一声摔倒在光滑的瓷砖地面上,被旁人扶着才勉强站起来。回到家后才发现腿部红肿,疼痛了好几天。这些年,只要二伯哥、嫂子生病住院,在床前照顾的总是邹爱华夫妇。随着年龄增大,邹爱华双腿越发无力,行走越发不便,但只要二伯哥有事,都竭尽所能帮助。“女儿们不在家的时候,家里说话利索的只有我,我不去,有些事他们就办不了。”邹爱华说,丈夫家里有过敏史,不管是丈夫,还是二伯哥生病,只有她亲自去才能放心。“我们是一家人,我能做的事就自己来,不能做的事就‘指挥’家里人做。”邹爱华笑着说,“他们都叫我‘遥控器’,我觉得还挺贴切的。”在家里眼里邹爱华是“遥控器”,在上正街居民眼里,她就是“知心大姐”“爱心妈妈”“名誉街长”……与居民聊天,就听他们说起邹爱华:“她对生活有热情,每天看见她忙活,我就觉得自己要做得更好。”“他们让我知道了什么叫远亲不如近邻。”“在她身上,我看到了什么叫坚强,什么叫乐观。”……在邹爱华眼中,邻居们的关心和帮助,伴她熬过了最难过的日子;在邻居们眼中,邹爱华则是夜空中最耀眼的“星辰”。“我小叔子出事后,就把自己关在家里,饭也不吃。后来邹爱华来劝了几次,他才重新振作起来了。”邻居邓秀玲说。年,邓秀玲的小叔子肖锡兵工作时左手被机器打断,一度十分消沉。听说这件事后,邹爱华晚上收摊后,就会去邓秀玲家开导肖锡兵。从开始不说话,到走出家门,再到去工厂上班,肖锡兵的每一步都离不开邹爱华的鼓励。由于行动不便,邹爱华一年中几乎所有的时间都是在家里做面食生意,抑或是坐在家门口。坐在家门口的邹爱华总是面露微笑,街坊四邻都喜欢找邹爱华拉家常,哪家有事需要外出,也会很放心地把备用钥匙留在她家里;哪家出现矛盾了,也喜欢找她帮忙协调……正是这一件件平凡无奇的小事,街坊四邻送给她一个“街长”的称号。除了邻里之间互相帮助,邹爱华还将自己的乐观、善良通过志愿活动带到了更多地方,感染了更多人。“钱您看着给,支持公益事业,为留守儿童献一份爱心。”年夏天,在石牌社区志愿者协会义卖活动现场,邹爱华的声音格外响亮。“夏天气温有三十七八度,几位年轻的志愿者都搞不来了,年近花甲的邹爱华却坚持了一整天。”石牌社区副主任李玉华说,每次社区志愿者协会有活动,邹爱华就会主动报名,一家人齐上阵,像防疫宣传、维持交通持续等她能参与的活动,从未缺席。年至今,邹爱华一家先后参加交通维护、义卖、禁毒宣传等志愿活动近50次。“你是幸福的,我就是快乐的,为你付出得再多我也值得……”邹爱华很喜欢这首歌,她常常说:“看见别人幸福自己就很幸福。”太阳落山,夜幕降临,一颗颗星辰点缀在夜空中,它们就像邹爱华用尽全力发出微弱的光,可哪怕微弱,只要星辰足够多,也能点亮夜空!来源/荆门日报(记者彭文洁周小丹安帮友通讯员董瑞琪梅润秋)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声明/本文为荆门日报社原创作品,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主编/张云峰编辑/熊玺
- 上一篇文章: 疫苗科普小知识脊髓灰质炎疫苗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