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的罕见世界奔流杂志封面

时间:2017-2-18来源:预防护理 作者:佚名 点击:

·迪迪正用自己的乐观与病魔抗争。虽然出行都得靠轮椅,但她非常喜欢旅游,去过很多地方。她说最想去的是非洲,因为“可以看动物大迁徙”■摄影/都市时报记者资渔

对于昆明人马斌来说,他的生活要比这座城市的其他居民困难得多。他是一个罕见病症“脊髓性肌萎缩症”的患者。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罕见病,是指患病人数占总人口的0.65%。-1%。的疾病。国际确认的罕见病有五六千种,约占人类疾病的10%。目前在中国,罕见病没有明确定义,只被“残疾人”所涵盖;药厂不愿意为罕见的病人研发药物;有的医生害怕承担风险,不愿给罕见病人做手术;有的学校对幼小的罕见病患者关闭大门。

  他们呼吁社会的   在今年2月28日“国际罕见病日”到来之前,作为国际罕见病日中国区推广伙伴、致力于推动国内整个罕见病领域工作的公益性机构“罕见病发展中心”(CORD)推出了以夏威夷蜗牛为原型的可爱形象物,并为它取名叫“罕罕”。夏威夷蜗牛是一种色彩鲜艳的蜗牛,它们分布在夏威夷,已濒临灭绝。同样的罕见,将这两者联系在了一起。

  昆明人马斌提前几天就已把自己的   马斌是中国“SMA咨询网”和“SMA之家”的发起人,同时也是一名SMA(脊髓性肌萎缩症)患者。自20岁在北京医院确诊至今,他患病已22年。在他创建的SMA之家的QQ群里,有全国各地的SMA患者及家属余人,而这个数字,只是中国所有SMA的患者总人数的极小一部分。

  所谓“脊髓性肌萎缩症”,是一种由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和脑干运动神经核变性,导致肌无力、肌萎缩的疾病。这是一种相对常见的“罕见病”,新生儿患病率约为1:,每40名成人中就有1人是致病基因携带者。

  说起SMA,可能绝大多数人都闻所未闻,但如果提起去年风靡一时的“冰桶挑战”,以及“渐冻人”,大家都不会感到陌生。马斌告诉记者,虽然严格说来“渐冻人”是专指患肌萎缩侧索硬化(简称:ALS)的病人,但SMA和ALS同属于运动神经元性疾病,主要表现都是运动神经元受损后导致的肌肉萎缩,身体逐渐丧失各种运动功能。目前这类病没有任何治疗方法,所以为了便于形象直观地介绍病情,很多SMA的病友或者媒体也会把该病称为“渐冻症”。

  据国外相关机构估算,美国、欧洲和日本共有SMA患者约3万-3.5万人,据SMA之家(中国)估算,国内共有患者约3万-5万人。“目前我们的群里只有几百人,说明还有相当一部分患者是‘隐形’的,或被误诊,或还在苦苦等待。不管怎样,他们都是孤立无援的,这个群体实在容易被忽视。”马斌告诉记者。

  马斌是群里较年长的患者。他于年创建中国SMA咨询论坛,被诊断为SMA三型的他花了十多年的时间研究这个“相对常见”的罕见病,并且自学英语,把国外一些先进的研究进展翻译成中文。最初他把译文发在自己的博客上,后来接触到越来越多的患者和家长,他索性建立了一个咨询论坛,创建了病友QQ群,把自己翻译的国外医学资讯分享给更多的患者。

  对他来说,求医问药现在已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让患儿家属们得到更多帮助,让社会大众更多认识到这个病。罕见,但不能看不见,我们一直在努力协调争取可能的资源来为大家提供帮助和支持,让大家感到自己并不孤单,并不是自己独自面对SMA这个可怕的疾病。”马斌说。

拒绝被“无力”的魔咒锁住灵魂

“可能是生病太久,自己早就做好准备了,心态真的超级淡定。”

  对于2岁以下的婴幼儿来说,SMA是头号的遗传病杀手。因为每至名新生儿中就有一个会患上SMA,根据临床表现和发病时间可分为三型:如果出生后6个月内发病,属于一型,一般2岁前死亡;出生后6-18个月发病,属于2型,可生存至10-20岁;出生后18个月以后发病,属于3型,可生存至中年,30岁后失去独站能力。

  发病之前,马斌一直很健康,跟所有的同龄人一样,小学、初中、高中,按部就班地走着人生道路。他喜欢英语,父母都是医生,少年不知何为愁滋味。直到他发现自己走路开始吃力,跑不动了,只能扶着墙走,上下台阶越来越困难……后来,情况越来越严重,双腿无力,摔跤成了家常便饭。

  “医院几乎都走遍了,诊断结果各种各样,有些说缺钙,有些说小儿麻痹,吃了很多药,没有一样有效果。”就连做医生的父母也不知道马斌到底哪里出了问题,见自己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马斌不想给父母增加额外的负担,他选择了退学,在家自学。

  如今,马斌发病已经20多年,下半身几乎全被“冻”住了,只能靠轮椅行动。年迈的父母在家照顾他的饮食起居,马斌现在每天做得最多的事就是浏览外文网站,翻译国外医学资讯,以及跟全国各地的SMA患者通电话,为对方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和马斌一样,28岁的昆明姑娘杜鹃曾经能跑会跳,最喜欢旅行和看书,她是爸爸妈妈的掌上明珠,有一双会笑的眼睛。杜鹃曾经的梦想是做一名记者,“因为我喜欢接触人,喜欢和别人说话聊天。”说这些话的时候,坐在轮椅上的杜鹃嘴角上扬。窗外阳光明媚,这处位于郊区的公租房是今年才搬进去的,虽然在一楼,但她也好些天没出门了。

  杜鹃发病的时候12岁。“一开始发现脊椎侧弯,然后双脚很快就不听使唤了。”杜鹃说,父母医院,曾被误诊为小儿麻痹症,“但我没有像其他那些小儿麻痹症患者一样流口水啊,智力也一直很好。”

  医院诊断为“进行性及营养不良”,这是另外一种罕见病,症状跟SMA有很多相似之处,医院做了基因诊查,最终确诊是SMA。“医生说治不好,现在还没有治疗方法,我一点也没有感到意外,可能是生病太久,自己早就做好准备了,心态真的超级淡定。”回忆起当时的情形,杜鹃依然带着轻松的笑容,好像在说一个跟自己完全没关系的笑话。

  虽然中了“无力”的魔咒,但马斌和杜鹃都从未放弃。马斌通过自己的努力创建了“SMA之家(中国)”,常年   杜鹃也一直没有放弃学习。中学辍学后,她通过自学,正在考汉语言文学的成人自考,去年身体状况稍好的时候,还在为一个北京的公益组织做远程客服。

·尚斌为了照顾儿子,去到那里都把儿子带上,这也让壮壮的性格格外的开朗■摄影/都市时报记者马闪山

·由于病情原因,杜鹃手臂肌肉力量逐渐减弱,一些简单的洗簌动作都需要家人帮助完成■摄影/都市时报记者郎晓伟

伟大母爱撑起生命奇迹

“是妈妈在用自己柔弱的身体承担女儿们的体重,用自己年迈的生命延续着女儿们的生命啊!”

  对于“SMA之家”的所有患者和家属来说,命运是不公平的。他们隐藏在社会的各个角落,是一个被忽视的群体。正因为被忽视,他们当中有一些人更加努力,使自己的生命绽放出绚丽的光彩,让旁人禁不住侧目。是如何强大的力量,让这些顽强的生命如花怒放。

  出生在上世纪70年代的春曼和心曼是一对SMA姐妹患者,黑龙江人,从生下来到现在一直不会走路。父亲在姐妹俩四五岁时就因意外离世,母亲一人把姐妹两人抚养长大,由于病情发展,姐妹俩住院已是家常便饭,病情恶化的时候,医生已下病危通知,但母亲始终不愿放弃,求医生用各种方法抢救两姐妹。

  母亲坚定不移的母爱创造了奇迹——先后21次从死神手里夺回了一对女儿的生命。在母亲的支持和帮助下,姐妹俩不仅长大成人,还坚持写作、开办公益热线,用爱改写自己的人生,彰显了生命的伟大。

  从年8月开始,姐妹两人用十年时间创作出版了励志文集《生命从明天开始》;年,两姐妹被黑龙江省作家协会吸收为会员。年10月1日,姐妹两人又创作出版了第二本书长篇自传体爱情小说《如果我能站起来吻你》,由中国残联副主席张海迪作序,作家毕淑敏推荐。年12月,春曼和心曼的第三本书《爱的救赎》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并获得了央视主持人路一鸣、凤凰卫视主持人鲁豫、著名作家张抗抗、陈子健的推荐。

  两年后的初冬,年11月,第四本书——记录一位单身母亲和两个绝症女儿爱与生命的奇迹的书——《永不放弃》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描写北漂母爱的纪实作品,通过母女三人的亲身经历,鼓励身处困境中的人勇敢地面对生活的障碍,坚强地活下去。

  “只有活下去,才有希望啊!”

  在写作这四本书的时候,姐姐春曼最开始是用两只手的食指,一下一下地敲打电脑的键盘写作,后来,春曼的双手已经抬不动了,只能用左手托举着右手,再用右手的一根食指一下一下地点击电脑键盘写作,再后来,春曼的双手已经完全抬不动了,她只能用鼠标点击电脑里的软键盘写作,虽然这样一天只能写三四百字,但仍然坚持创作。而如今,春曼的手就连点击电脑软键盘也十分吃力和艰难,她只能通过口述,由病情相对轻一点的妹妹心曼帮助记录,用这样特殊的方法继续着姐妹俩的文学梦想。

  除了写书,姐妹俩还开通了一条公益热线。年中秋节,她们用家庭电话面向社会自费开通了“曼曼心灵热线”。近15年时间,一共接听全球各地打来的倾诉电话6万人次。

  年5月,曼曼姐妹双双荣获第14届“全球热爱生命奖章”,但她们却认为,这个荣誉应该属于母亲。

  “是妈妈用自己柔弱的身体承担女儿们的体重,用自己年迈的生命延续着女儿们的生命啊!”心曼说。

·谈到迪迪不久将面临的升学问题,迪迪的爸爸妈妈都露出了愁容,担心学校会因为迪迪的身体情况而拒绝迪迪入学■摄影/都市时报记者资渔

·坚强的迪迪并没有被病魔击倒。她获得的一大堆奖状、勋章,让作为大学教师的父母非常欣慰■都市时报记者资渔

他们在奋力地活出未来

“无论如何,我们会努力,相信会有那么一天,让罕见病从这个世界消失。”

  

  马斌、杜鹃和曼曼姐妹算是SMA患者中幸运的例子。更多的患者年少早夭,患者和家属们都在等待医疗突破的焦急光阴中与死神赛跑。

  自马斌创建QQ群的这些年来,一个个小病友相继离世,让马斌既心痛又无奈。仅在年,群里就有两个昆明的小病友离世,而如今,加上马斌和杜鹃,群里的昆明病友只有6人。其中年龄较小的壮壮只有8岁,是个特别机灵的小男孩儿,被诊断为2型SMA的他,如今脊柱变形侧弯严重,坐着的时候必须要有依靠物体,不然无法独立直坐。

  壮壮从未站起来过。因为他和其他小朋友的不同,甚至影响到了他的入学。按照壮壮住址所在地,他原本应该在高新区的一所小学就读,但学校拒绝了孩子的入读申请,壮壮的父亲为了给孩子找一所能接收的学校,跑了昆明很多所小学,最后托了熟人,好不容易让壮壮入读了西山区的一所小学。

  “没想到孩子的读书问题会这么复杂。壮壮聪明,喜欢读书,我不能因为他的身体情况而剥夺他上学的权利。”说起壮壮读书的问题,壮壮爸一肚子苦水,但上学期壮壮拿了两个99分,也颇让人欣慰。“不过,我还是跟他说,现在他的身体情况不如别人,只能在学习和其它方面做得比其他人好,才不会被人看不起。”

  比壮壮大5岁的迪迪也是一名SMA患儿,她的入学问题也和壮壮相似,迪迪爸找到现在就读的学校校长,和校长聊了很久,才解决了迪迪的入学。但不久要面对的小升初问题,迪迪父母坦言,并不担心孩子的成绩,而是担心学校以“身体状况”为由拒绝录取孩子。

  13岁的迪迪成绩优异,兴趣广泛,喜欢用画笔描绘自己所看到的世界。她1岁半时被确诊为SMA,还没来得及学会走路就坐上了轮椅。由于轮椅出行也不方便,身为物理老师的爷爷动手为迪迪改造自行车,从最初的儿童自行车到现在的成人自行车,爷爷为迪迪准备好了接下来几年需要用的“专属自行车”。

  去年,迪迪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小博士论文写作,根据自身情况,迪迪设计的题目是《昆明市公交出行无障碍设施状况调查》,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迪迪和同学走访调查了昆明市内10公里的街道和马路,以及昆明地铁各个站台的具体情况。孩子发现,昆明的公共交通出行无障碍设施有很多不足和缺乏人性化的地方,最终,写成了1万多字的论文。

  完成论文的同时,迪迪还拨打了昆明市公交公司、路政规划管理局等相关部门的电话反映情况。但令她失望的是,对方先是对一个小学生打来电话感到惊讶,然后打起了“太极”,“他们说有些情况是机密,不能告诉我,也没有说会不会解决我们反映的这些问题。”孩子没想到,反映真实情况也会吃闭门羹。面对这些“很现实”的问题,迪迪的父母能做的,也只有言语上的安慰。

  大多数SMA患者家庭,在孩子确诊之后,父母也会做基因检查,才发现夫妻二人都是SMA致病基因的携带者。虽然查出来有这个基因,但是夫妻双方的家庭并没有出现过类似的病史,而且由于基因检查并不在婚检的范围内,之前不了解这个病的话,很难想到查基因问题。

  马斌希望,将来的婚检和产检里能纳入SMA的致病基因筛查,避免悲剧发生。“我现在一直想做的,还是希望能成立一个帮助和支持SMA病患的公益组织。”但人力的缺乏和政策的难以落实,让马斌的这个梦想还一直停留在“想”的阶段。

  “无论如何,我们会努力,相信会有那么一天,让罕见病从这个世界消失。”马斌说。









































白殿疯病能治好吗
北京哪里有治疗白癜风医院


转载注明  http://www.yidannajf.com/yfhl/4456.html

首页|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广告合作|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版权所有 小儿麻痹症_小儿麻痹症常识_小儿麻痹症常识网站 
Copyright 2012-202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