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怎么做,孩子就怎么想真的没有必要避
小邦周末带娃去溜公园,宝宝看到一群坐着轮椅的人士聚在一起讨论很是好奇,问为什么他们的凳子会有轮子?小邦这才意识到孩子对残障人士的理解是需要家长引导的,而
hanna妈也分享了自己的经历,她认为家长怎么做,孩子就会怎么想!真的没有必要避讳孩子对残障人士的疑问↓↓↓一位做气球的老板引发了我的思考
有天带着孩子在游乐园玩完,沿着咖啡街漫步走回停车场取车,孩子跑跑跳跳的晃过一位贩卖气球的摊位,姐姐轻拉我的手问:“妈妈~可以买气球吗?”
“当然不可以~~那种氢气球又贵又不耐玩!”…正想这么回答,回头却看见那老板心无旁鹜的认真做着每一个动作,先把长型气球灌饱巧手折出各式各样的动物、图案,再把作品放进前头的篮子。
我被这样的巧手跟专注吸引了,带着孩子往回走才发现老板安坐的空间是一座轮椅,驻足欣赏手艺好久才提起勇气开口问:“请问这气球是贩卖的吗?多少钱呢?”
那位老板居然说:“不用钱。”
我愣了一下说:“不用钱?可是你的气球折的好棒,我想买给孩子,可以买吗?”
老板指一指旁边的箱子说:“随意,你看要放多少就多少。”
接着老板说:“等我一下!”
我随后拿了钱投进贴有协会单位以及街头艺人证书的桶子里,等了大概两分钟后小心翼翼的问了很专心的老板:“我…可以选气球了吗,可以拿两只吗?”
老板接着酷酷的说:“你可以选两只,但是还要等一下!我要送你们一只特别的。”
接过这超有喜感,不是…是正义凛然的顽皮豹之后,再三的跟老板致谢,没想到老板回答我:“我才要谢谢你,你让我看到人性的光明面。”还没来得及细谈,另一位游客就带着孩子移步向前,牵着孩子的手很不客气的对着老板说:“哦…是要人家捐钱的。那要捐多少才可以拿气球~”
因为我们已经走远,接下来的细节我不清楚,但我知道那位老板的心情一定倍受影响...
没有必要避讳孩子对残障人士的疑问
这让我想到,每次带着孩子在外出的路上遇到身心障碍人士,我从不限制孩子观察,但会提醒他们直直的盯着别人看是非常不礼貌的。
也不避讳让孩子问我为什么有些人会没有脚、有些人会没有手,我一般都会告诉孩子:
就像有些人头发是长的、有些人头发是短的,他只是外表看起来不一样而已,为什么不一样呢?
有的是在妈妈肚子里面忘记长了,有的是生病所以受伤了,如果今天你不够高拿不到东西,也会希望比你高的人帮忙你吧~
所以,我们有手,就可以帮助没有手的人拿东西,我们有眼睛,就要帮助没有眼睛的人看东西。
因为我清楚的知道,孩子对于行动不便的人有的其实就只是单纯的观察,他们发现了不同所以才会产生疑问。
自己的心态不够开放,人性就容易变的颟顸
因为我们周围从因为对于不完整的个体接受度不够高,也因为旧式家庭环境给予的支持不够,肢体障碍的朋友在面对这个世界的时候总是很辛苦。
大人们则更是再三避讳跟我们聊到身心障碍这些字眼,像是传染病一般的,我们一问就会受传染似的...
所以,我们的好奇被压抑、疑问转化成羞辱,之后才会出现跟着小儿麻痹的同学背后学着他们努力复健才能踏出的步伐;或是咬着自己的舌头,嬉闹脑性麻痹的孩子用尽一身的力气才能发出的字句...
其实,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跟其他人不一样,但却都不希望接受不一样的对待,当看待事物的心态不够开放,人性就容易变的颟顸。这种情况下产生的伤害可能是无意的,却也无知到让人重伤。
如果当时大人们告诉我们这些孩子的辛苦、跟他们努力,也告诉我们这些不同是因为疾病或是遗传但其实影响不了所有人的内在。
我们一定能用相同高度看待这些不同,衍生对每个个体都需要的尊重,进而佩服他们的独立与坚强,不是吗?
人都有不完美与不完整的地方,只是有些看不到、有的很明显,但让彼此不同的不是那ㄧ本身心障碍手册,而是自我界线的宽与窄,进而影响了看待所有事物的包容度。
希望大家都能陪着孩子看向不同自己小时候的方向,也让孩子看像是界的角度放宽,收纳更多的缤纷。
开设课程
美术:创意启蒙班毕加索创意动漫班综合绘画班星空漫画班摩尔素描与色彩班
书法:铅笔班硬笔班毛笔专家班
所有课程均可免费试听!!
- 上一篇文章: 她,从小就小儿麻痹症,在无限极一样能给儿
- 下一篇文章: 小儿麻痹如何治疗最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