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中医幼儿园上和手道小儿保健推拿

时间:2017-6-16来源:发病症状 作者:佚名 点击:

今天下午,广州中医药大学康复医学系的余瑾教授来到我园,开展“上和手道——小儿保健推拿”公益讲座。

余教授首先介绍小儿推拿的五种常见穴位,分别为摩腹、捏脊、按揉足三里、迎香穴及四神聪穴。

摩腹

有句话道:腹软如棉,百病莫缠。腹乃有生之本,百病根于。摩腹临床上可治疗小儿消化不良、厌食、腹胀、功能性腹痛、腹泻、便秘等症状。

余教授向大家介绍摩腹的具体操作方法:首先要患儿仰卧或半躺在父母怀抱,操作者用手掌掌面或食指、中指、环指的指面附着于小儿腹部,以腕关节连同前臂反复做环形有节律的移动,频率为每分钟次左右。每次操作1-3分钟。

摩腹的操作关键是腕关节要灵活,做柔和以及稍微深透的环形运动,一般不带动皮肤下的肌肉。认为顺时针摩腹具有通泻作用,逆时针具有补益作用。本疗法一般宜在食后半小时进行,不宜空腹进行。

注意事项:摩腹若用于调理慢性病,须持之以恒,方能显效,不可操之过急。(若遇急性腹痛,首先得查明原因,不可贸然以本疗法治之,以免造成不良后果或延误病情。)

适用人群:各种年龄段。

捏脊

捏脊法在晋代医书中就有记载,至今已有多年历史,得以发扬。捏脊既可以治病,又可以作为儿童的日常保健手法。具有消食积、健脾胃、通经络的作用。临床用于小儿疳积、腹泻、腹痛、便秘等作用。

操作时请患儿俯卧在床上,后背皮肤裸露。操作者用双手的中指、环指和小指握成空拳状,食指半屈,拇指伸直并对准食指的前半段。

施术从长强穴开始,操作用双手食指与拇指合作,在食指向前轻推患儿皮肤的基础上与拇指一起将长强穴的皮肤捏拿起来,然后沿督脉两侧,自下而上,左右两手交替合作,按照推、捏、捻、放、提的前后顺序,自长强穴向前捏拿至背脊上端的大椎穴捏一遍,如此循环,根据病情和体质可捏拿4-6遍。

从第2遍开始的任何一遍中,操作者可根据不同脏腑出现的症状,采用“重提”的手法,有针对性的刺激背部的脏腑俞穴,以便加强疗效。

在第5遍捏拿儿童脊背时,在儿童督脉两旁有脏腑俞穴处,用双手的拇指与食指合作分别将脏腑俞穴的皮肤,用较重的力量在捏拿的基础上,提拉一下,捏拿第6遍结束后,用双手拇指指腹在儿童腰部的肾俞穴处,在原处揉动的动作中,用拇指适当地向下施以一定的压力,揉按结合。

注意事项:捏脊初次操作,儿童背部皮肤一般有些疼痛,几次后会感到非常舒服并有依赖感。双手操作主要要依次交替连贯捏拿皮肤,要捏捻,不可拧转。捻动推进时,要直线向前,不可歪斜。以皮肤微红为宜。每次捏脊时间不宜太长,以3-5分钟为宜。此法适用半岁以上幼儿。

适用人群:适于半岁以上,年龄过小的宝宝皮肤娇嫩,掌握不好力度容易造成皮肤破损。

按揉足三里

古人有“若要安,三里常不干”的说法,就是说足三里穴日常要经常按揉或艾条烤等方法以强健身体。按揉足三里有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健脾益胃、强壮体质的作用。

操作者用拇指端按揉,每次1-3分钟。按揉法操作要点是用单手拇指罗纹面置于足三里穴处,余指置于对侧或相应的位置以助力。腕关节悬屈,拇指和前臂部主动施力,进行节律性按压揉动。

注意事项:按法与揉法进行有机结合,做到按中含揉,揉中寓按,刚柔并济。注意按揉法的节奏性,既不要过快,频率一般为每分钟-次。

适用人群:不限年龄。

迎香穴

迎香穴,穴在鼻旁,鼻塞不通,香气近鼻无知无觉,故名迎香。

由于迎香穴位有面部动、静脉和面部神经循行经过。按摩此穴既有助于改善局部血液循环,除防治鼻病,还能防治面部神经麻痹症,所以可用于感冒及鼻炎等所致的鼻塞流涕、鼻出血、面瘫、面肌痉挛。

操作时术者的双手拇指分别按于同侧下颌部,中指分别按于同侧迎香穴,其余3指向手心方向弯曲,然后使用中指在迎香穴处做顺时针方向按揉,每次1-3分钟。

注意事项:按揉迎香穴以穴位微红为宜,然后可配食中二指对双侧迎香轻度力量的擦法,以增强通窍功效,按摩后喝一杯热开水。

适用人群:不限年龄。

四神聪穴

具有醒神益智的作用。用于脑瘫、智力障碍、头痛、夜啼不寐以及正常儿童的健脑益智。

适用人群:由于幼儿前囟门要到1岁半才闭合,所以一般在2岁以上才可按揉此穴。

了解了小儿推拿的五种常见穴位之后,余教授提示大家在进行小儿推拿穴位操作时还应注意以下事项。

余教授分享的五种小儿推拿的常见穴位及操作方法简单易学,操作方便。

通过余教授的细致讲解以及现场示范,在场的家长都学会了各种穴位的操作方法,了解了其成效,收获良多。感谢余教授的慷慨分享!

长按







































广东哪些医院白癜风疗效比较好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里安全


转载注明  http://www.yidannajf.com/fbzz/5590.html

首页|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广告合作|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版权所有 小儿麻痹症_小儿麻痹症常识_小儿麻痹症常识网站 
Copyright 2012-202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