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灰质炎的预防
时间:2018-12-9来源:疾病治疗 作者:佚名 点击:次
脊髓灰质炎(简称脊灰)又称“小儿麻痹症”,是由脊灰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在发病的早期咽部排毒可经飞沫传播。大多数感染者无症状,约四分之一的感染者临床表现为发热、上呼吸道症状和肢体疼痛,极少数病例出现肢体弛缓性麻痹,并留下终生残疾。在一些罕见的病例中,脊灰病毒可破坏延髓细胞,导致呼吸麻痹甚至呼吸骤停、乃至死亡。流行时以隐性感染和无瘫痪病例为主,儿童发病较成人为高;在脊灰疫苗问世之前,几乎所有儿童都会感染脊灰病毒,平均每名感染者中会出现1例麻痹病例。麻痹病例的典型神经症状是四肢(尤其是下肢)出现不对称的急性弛缓性麻痹,通常无感觉障碍。持续的麻痹及由此产生的畸形是脊灰常见的后遗症。麻痹型病例的病死率在2%~20%之间,如延髓受累病死率可急剧升高,尤其是青少年和成人。
隔离传染源:病人、隐性感染者和病毒携带者均为脊灰病毒的传染源。由于病毒携带者、无症状的隐性感染和无麻痹型患者不易被发现,因此在脊灰病毒的传播中起重要作用。仅仅隔离病人的公共卫生意义不大。
切断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在发病的早期咽部排毒可经飞沫传播。注意卫生,防止病从口入。保护易感人群:接种脊灰疫苗是预防脊灰的有效手段。脊灰疫苗有脊灰减毒疫苗(OPV)和脊灰灭活疫苗(IPV)两种疫苗供选择。我国现阶段采用OPV作为一类疫苗对适龄儿童进行常规免疫接种,进口IPV已在我国上市,作为第二类疫苗,本着“知情、自愿、自费”原则进行接种。
提高并保持高水平的OPV常规免疫接种率,并辅以强化免疫活动作为补充措施,保持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监测系统高质量运转,及时发现疫情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是我国维持无脊灰状态的主要措施。
赞赏
- 上一篇文章: 这七大传染病几乎被消灭了,感谢疫苗的发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