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必看告诉你个让孩子德才兼备的捷径
九一班郭祥松放学回家路上发现因肚子疼躺在路边的小学弟,背行几公里送到了附近诊所;武德富在校门口捡到元现金,第一时间交还给值周老师;李明玉,晚上冒着严寒主动起床关掉楼道灯;徐欢放学后给同学辅导作业……
说到这些,校党支部书记沈维炎感慨良多:过去为了管住孩子,苦费心思,为了防止孩子晚上外出上网打游戏,学校围墙加高一圈又一圈;为了阻止孩子们打架闹事,有的家长一年被“请”来学校三四趟;学校环境卫生上不去,家长怨气大,社会反响也不好……‘日行一善’改变了这一切。
自年11月份开始,小河初级中学在全校范围内开展“日行一善”活动,号召广大学生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每天坚持做一点儿善事。
学校以班级为单位,确定一名记录员,专门负责在《日行一善登记表》上登记班内每一位同学所做的善事。每天由值周老师进行汇总点评,每周对各个班级进行统计小结,每月进行一个总结“亮晒”,一学期进行一次总评,并对表现特别突出的学生进行张榜公布,即“一日一记录一点评、一周一统计一小结、一月一总结一亮晒、一期一总评一张榜”管理模式,让每个孩子的善行痕迹都会被记录在案,并成为学生评优的重要参考。
“将内涵博大精深的‘善’转化成孩子们力所能及的具体行动上,帮助他人是善,孝老敬亲是善,改过自新是善,节约水电爱护公物是善,严格要求是善,劝人向善也是善……”王良介绍道。
九一班小明(化名),16岁,由于小时候患小儿麻痹症,腿上留下残疾,行动多有不便,平日里父母和老师对他的管教稍有放宽,长时间形成了“侍宠若娇”的脾性,私下里有抽烟、喝酒,甚至赌博、打架、敲诈小同学钱财,成了班上名副其实的“刺儿头”。但是,活动开展不久,小明脱胎换骨般一改从前的为所欲为,现在还主动要求承担了班上最脏最累的活儿,不仅不敲诈小同学的钱物了,在校外捡钱也能主动交到值周老师手里。
采访中,小明激动地说:“是‘日行一善’活动让自己认识到过去的自己有多混蛋,同时班上其他同学都在做善事,自己都不好意思再去干坏事了”。
家住小河街道的刘宝艳,是九一班蔡尚君的母亲。“孩子以前在家特别不听话,叛逆、调皮、懒惰,待人没礼貌,脏衣服、脏袜子满屋子乱扔,为了教育孩子我们打过、骂过,甚至都想放弃不管了。但是从去年年底突然发生转变,下午放学回家还主动给爷爷做饭,洗衣服、拖地……家务活儿干得有模有样儿,待人也有礼貌了”。
在“日行一善”活动中,教师默默地发挥着着“领头羊”和“监督员”的双重作用。学校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和“美德少年”评选活动,校支部8名党员人均包联1-2个班,指导“日行一善”活动的开展,让52名教师以身作则,带头示范。
“我声带坏了,上不了讲台,但是任何事情都阻挡不了我对学生和讲台的那份热爱,我还有余热,我也是‘日行一善’活动中的一员,还能为学校做丁点儿小事”。
包联八三班的58岁老教师、老党员罗剑波,两年前被查出咽喉癌,手术让声带严重受损,正常交流都成问题,但是他仍然保持着对教育事业的那份火热的爱,坚持在岗,每天都会强忍着因发声造成声带剧烈的疼痛,走进八三班督促引导孩子们“日行一善”活动开展。
学生眼中的罗老师,总是带着病疼“无声”地忙碌着,盯着烈日刷写标语、带着草帽修剪花草树木、风雨无阻地制作黑板报……
雨后山里的空气格外清爽,漫步走在校园,无疑是一种天然恩赐的享受。走进学校饭堂,几百学生聚在一起吃饭,没有大声喧哗,没有疯抢打闹,只有埋头用餐、轻声交流,大约十来分钟,所有孩子陆续离开,所有的餐桌上没有留下一块儿撒落的饭粒和食物残渣;校园、楼道看不见一片散落的纸屑和垃圾;走进学生宿舍,被子、盆子、牙杯牙刷摆放犹如部队营房,整齐划一,地板擦得锃亮……
说到变化,校门口百货店李老板最有发言权,“毫不客气地说,过去有一帮孩子可把我祸害苦了,欠账不还,买东西时顺手牵羊……让你防不胜防。半年多了,几乎没有孩子来赊账了,也没有孩子来买烟了……下午街道上也看不到三五成群的孩子打架闹仗的了”。
“我们抓德育教育,归正孩子品行,也就是在正社会风气,一个孩子有了良好的德行修养会影响一个家庭,最后带动整个社会整体素养提升。‘日行一善’活动一旦达到预期效果了,我希望得到推广,让我们每一个社会成员自觉地,从‘日行一善’到‘时时行善’再到‘善行一生’”。这是一个数十年专注于教育事业探索的老校长的肺腑之言。
小编有话说: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正发生着深刻变化,在逐利、拜金等消极因素的影响下,部分人群出现了“道德滑坡”现象。然而一直被视为温棚内生长的孩子,也在悄无声息地被“污染”。
孩子,是未来社会的发展的主力军和中间力量,青春期正是孩子脾性和人格塑造的重要时期,小河初级中学直击青春期孩子叛逆、不受教、不听话等突出行为方式,变过去以严管为主的“堵”,为以“引”为主的疏导,有效地回避了孩子逆反心理的“芒刺”,自创“日行一善”这一活动载体,将中华传统文化中博大精深的“善”融进孩子的日常一言一行,以活动引领的形式调动孩子们去主动行善,在学校营造以行善为荣的良好氛围,通过“身边人”这个庞大的群体来感染、影响、带动那些品行不端的孩子,从而达到传承传统文化精髓、培育德才兼备人才的目的,让所有的孩子在善的氛围下健康学习成长。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无数个家庭带动整个社会,以小搏大,共建良好道德素养的大美家园。
作者:石全平
编辑:夏全勇
赞赏
- 上一篇文章: 麻疹和脊灰的防治知识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