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潭石匠变蔬菜大王郑长龙靠拼搏走
平头圆脸中等个,衬衫长裤运动鞋,在郑长龙平平无奇的外貌下,是他坚韧不拔的强大内心。创业23年,郑长龙靠着强大的信念与不懈努力,一步步成长为鹰潭市最“长寿”的蔬菜种植大户。
为了让妻子过上幸福的生活而创业
“年我才开始种地,在那之前一直都是做石匠的。”郑长龙出生于年,因小儿麻痹症从小落下了腿脚不便的毛病,因此,在承包土地从事种植业之前,郑长龙只是一名石匠。从一名石匠变为一名种植大户,是什么原因让郑长龙放弃了原先的手艺活,从而选择了创业呢?
“为了让妻子过上幸福的生活,我开始选择创业,正常人能做到的,我也要做到。我要让那些人都知道,我老婆选择和我在一起是正确的。”郑长龙告诉记者,妻子名叫周海兰,年轻时大方又漂亮,还拥有高中学历,是一位小学教师。当时妻子与自己恋爱,两个人的感情不被任何人看好,谈婚论嫁时还遭到了妻子娘家的强烈反对。所有人都觉得,妻子嫁给郑长龙,真是“一朵鲜花插在了牛粪上”。可妻子仍义无反顾地选择了郑长龙,与他携手走进婚姻的殿堂。众人的言论如一座大山般压在他的心上,恰逢妻子的几个姐姐都从事种植行业,挣到了一些钱,郑长龙便也起了创业的心思,一口气承包了四五亩地,种植一些水稻与蔬菜,自己负责种植,妻子负责销售,两个人就这样踏上了创业之路。
在种植业干了几年后,郑长龙发现,蔬菜水果的收购价格比水稻高出三倍多。“年我一口气承包了多亩地,全部用来种植蔬菜水果。”也是这一年,初次尝试大规模种植的郑长龙,在田埂间栽了个“大跟头”。年4月份,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冰雹,将所有的植物都砸坏了,郑长龙不仅没挣钱,连带着前几年攒下来的5、6万存款也赔进去了。这场冰雹,不仅砸在了他的农作物大棚上,也如一粒火种般点燃了他的雄心壮志,他坚信“一个人在哪里跌倒就要在哪里爬起来”。
“年以后我和老婆就搭了个茅棚住在田里,孩子在家里交给奶奶带。”回忆起那段艰辛的日子,郑长龙感慨道,因为没有电动车,自己与妻子那几年半夜12时就要拉着装满蔬菜的板车从余江区出发,徒步走4个小时到达鹰潭市杏园市场。每晚7时入睡,半夜12时再起床出发,早上6时妻子坐班车回学校上课,自己则拉着板车走回余江,下田开始一天的工作,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到年夫妻俩购买了第一辆电动车。腿脚不便的郑长龙,对于自己的苦难只是轻飘飘带过,却把妻子的每一点付出都深深刻在自己的脑海里。“我老婆那个时候一边要陪我一起卖菜,一边还要去学校教书,辛苦得很。”
在周海兰眼里,丈夫也是一位值得她信赖的男子汉。“我丈夫虽然是个残疾人,但是特别细心,又能吃苦,思想也很上进,这是我特别喜欢的一点,我觉得我没有选错人。”
功夫不负有心人,郑长龙的蔬菜种植基地从年的多亩,发展到年的多亩,再到现在的多亩,并且基地外销的蔬菜在鹰潭市拥有极大的市场,广受欢迎。
“产业越做越好这得益于鹰潭高新区农业产业各项政策长期以来的支持,这才有了我的成功。”郑长龙说道。
最“长寿”的蔬果批发商最人性的老板
目前,郑长龙的蔬菜种植基地已拥有60多号员工,除了个别外聘的技术工人以外,负责种植的员工基本都是本地员工,老板与员工之间关系十分融洽,这也是该蔬菜种植基地23年来能够屹立不倒,成为鹰潭市“最长寿”的蔬菜批发商的重要原因。
“除草、施肥、搭架、摘菜,我们每天都要下地,而且我们种的菜自己都可以带回去尝一尝的,棚里什么菜成熟了,你就可以拿什么菜。”不仅如此,郑长龙的蔬菜基地还招聘了许多因病因残因家庭原因就业困难的村民,并根据他们的自身条件与需求来分配工作,解决了本地村民的就业需求。郑细龙是种植基地的管理人员之一,因为一场车祸,他也落下了腿脚不便的毛病,老板体谅他,让他负责管理种植基地,极少给他分配体力活。“我已经在这干了四五年了,打算一直干下去。”
棚内工作的女工王霞提起老板来,也是止不住地夸奖,“老板这个人是没话说,好得很。”王霞今年已经48岁了,她告诉记者,之前她与丈夫都是以在外地务工为生,可随着年龄越来越大,王霞也换了好几份工作。“年纪大了别人就不招你。但是不工作不行,家里有两个孙子,我想帮儿子儿媳分担一点压力。”在别人的推荐下,王霞来到蔬菜种植基地工作,一干就是两年。王霞说,蔬菜基地的新员工基本都是老员工推荐过来的,这一片很多不能出去打工又想找工作的人都会来郑老板这干活。
郑长龙在交谈中告诉记者,蔬菜种植基地每个月单是给员工发放工资,就要发15至18万。
年,郑长龙被评为全省“劳模”,这一荣誉对他来说,就像是一颗定心丸,让他能够在之后的蔬菜种植之路坚定地走下去。郑长龙表示,自己将会继续钻研学习蔬菜种植技术,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优质可口的新鲜蔬菜。
- 上一篇文章: 黎姿嫁残疾富豪,三个女儿颜值堪忧,网友女
- 下一篇文章: 黄骅75岁母亲照顾瘫痪儿子52年只要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