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出乐观的孩子读书笔记第14章
作者马丁·塞利格曼(MartinE.P.Seligman)是心理学现象“习得性无助”观点的提出者,全书共五部分14章。
第一部分:为什么孩子需要乐观
作者11岁时,一个好朋友因小儿麻痹症死去,另一个残疾,为了防止被传染,小朋友们被隔离在家,年索尔克发明的疫苗帮助大家恢复了正常生活。长大后,作者从事心理免疫研究,年在学术交流中遇到索尔克,对方支持他的研究方向。他从狗的习得性无助实验中分析,人可以习得无助,也可以习得乐观。
阅读启示:如果我不快乐,我可以学习如何变得乐观快乐!
第二部分:孩子不快乐,父母有责任
作者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得出,二战后的美国教育强调自尊教育,这种教育背景下长大的孩子,抑郁发生率变高了。
自尊教育的例子:孩子在一张纸上写10遍“我很特别”;孩子进行填空游戏“我很特别,因为……”;老师“我很高兴成为你的**老师,你是如此的与众不同……”;公众场合海报“我们为自己喝彩”;对考试成绩进行处理,以免使那些得D的儿童难过;……。
作者认为自尊教育过份强调“感觉满意”,忽视了“表现满意”,孩子能感受到真实现状,那种无视客观的失败、一味吹嘘、虚假表扬孩子的行为,导致孩子很快就学会不理睬这种无诚意的恭维。作者强调教会孩子“表现满意”的方法,例如教他如何学习、如何与人相处、如何找工作等,当他遇到挫折追问原因时,让他学会正确的“解释风格”分析原因。
在孩子受到挫折时,重视“感觉满意”的老师或父母,介入时企图改善孩子情绪;重视“表现满意”的老师或父母,介入会以改变孩子对失败的看法、鼓励容忍挫折、并肯定孩子坚持和毅力等品格为目标。
孩子为什么越来越不快乐,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的自尊教育起了负作用。经历失败和苦难,并在应对它的过程中成功,对孩子非常有价值。
启示:不要在孩子跌倒时立刻扶他,鼓励他自己站起来。不同年龄的父母,想清自己的位置,不越位。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青春期、成年后,做父母的也要成长,该扶时扶,该放手时放手。还看过一本书《母爱的羁绊》,要再读。
陕西老耳朵
- 上一篇文章: 临夏定西的宝宝们临夏定西的宝宝们考试
- 下一篇文章: ldquo小儿麻痹症麻疹赶紧接种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