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微生物学分章节练习三

时间:2020-11-5来源:发病病因 作者:佚名 点击:

第13章呼吸道感染细菌

测试题

一.选择题

A型题

1.分枝杆菌属最主要的特点是

A.无特殊结构

B.能分枝生长

C.一般不易着色

D.胞壁含大量脂质

E.不产生内外毒素

2.下列细菌中生长速度最慢的是

A.大肠杆菌

B.霍乱弧菌

C.结核分枝杆菌

D.乙型链球菌

E.脑膜炎球菌

3.结核分枝杆菌常用的培养基是

A.罗氏培养基

B.庖肉培养基

C.巧克力平板

D.吕氏血清斜面培养基

E.SS培养基

4.关于结核分枝杆菌生物学特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专性需氧

B.抗酸染色阳性

C.培养的菌落呈颗粒、结节状

D.耐酸碱性强

E.耐盐性强

5.与结核杆菌抗酸性有关的成分是

A.分枝菌酸

B.磷脂

C.蜡脂D

D.索状因子

E.结核菌素

6.区别结核分枝杆菌与非结核分枝杆菌有重要意义的试验是

A.乳糖发酵试验

B.锡克试验

C.热触酶试验

D.结核菌素试验

E.毒力鉴定试验

7.卡介苗的制备是利用结核杆菌的哪种变异?

A.形态

B.菌落

C.耐药性

D.抗原性

E.毒力

8.病后获得感染免疫的细菌为

A.霍乱弧菌

B.结核杆菌

C.破伤风梭菌

D.白喉杆菌

E.痢疾杆菌

9.卡介苗的性质属于

A.死菌苗

B.类毒素

C.抗毒素

D.抗生素

E.减毒活疫苗

10.结核杆菌所致疾病最常见的是

A.肺结核

B.淋巴结核

C.肾结核

D.肠结核

E.结核性胸膜炎

11.不是通过内毒素或外毒素为致病物质的细菌是

A.白喉杆菌

B.伤寒杆菌

C.结核分枝杆菌

D.霍乱弧菌

E.产气荚膜梭菌

12.下列对结核分枝杆菌的免疫特点叙述正确的是

A.以体液免疫为主

B.属于感染免疫

C.体液和细胞免疫并重

D.不能通过人工主动免疫获得

E.细胞免疫与Ⅰ型超敏反应同时建立

13.卡介苗的接种对象主要是

A.结核菌素试验阳性者

B.成年人

C.严重结核病人

D.新生儿和结核菌素试验阴性的儿童

E.细胞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

14.能从痰液中检出具有临床诊断意义的细菌是

A.表皮葡萄球菌

B.结核分枝杆菌

C.白喉杆菌

D.脑膜炎奈氏菌

E.脆弱类杆菌

15.下列哪组细菌均属于胞内寄生菌?

A.伤寒杆菌、痢疾杆菌

B.伤寒杆菌、结核杆菌

C.破伤风梭菌、结核杆菌

D.炭疽杆菌、结核杆菌

E.霍乱弧菌、白喉杆菌

16.鉴别非结核分枝杆菌有无致病性的试验是

A.热触酶试验

B.乳糖发酵试验

C.抗煮沸试验

D.乳化试验

E.触酶试验

17.结核杆菌胞壁中脂质含量高与下列特性无关的是

A.免疫性

B.致病性

C.生长特性

D.抵抗力

E.染色性

18.下列关于结核杆菌形态染色方面的特点,错误的是

A.细长略弯的杆菌

B.菌体外有荚膜

C.一般染色不易着色

D.一般用抗酸染色法

E.Albert染色后可见异染颗粒

19.结核杆菌的微生物学诊断方法不正确的是

A.标本直接涂片镜检

B.血清学试验测抗体

C.动物试验

D.分离培养鉴定

E.PCR技术鉴定结核杆菌的DNA

20.目前麻风病的微生物学诊断主要依靠

A.在鼻粘膜或皮损处取材,用抗酸性染色后检查

B.麻风菌素试验

C.测血清中麻风杆菌特异性抗体

D.分离培养

E.动物试验

二、填空题

1.分枝杆菌属细菌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主要是_________,这和其______、生长特性、致病性、______等密切相关。

2.分枝杆菌种类较多,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三类。

3.结核杆菌的致病物质与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有关。

4.结核的免疫属于________,又称_________。

5.特异性预防结核病可对新生儿接种______________。

6.根据菌落色素和生长速度将非结核分枝杆菌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4组。

7.根据麻风病人机体的免疫状态、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可将大多数患者临床病理表现分为_________型麻风和____________型麻风。

三.名词解释

1.感染免疫2.结核菌素试验3.麻风细胞4.抗酸杆菌

四.问答题

1.简述结核杆菌的生物学性状。

2.试述结核杆菌的免疫性

3.简述结核分枝杆菌脂质成分在致病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A型题1.D2.C3.A4.E5.A6.C

7.E8.B9.E10.A11.C12.B

13.D14.B15.B16.C17.A18.E

19.B20.A

二、填空题

1.细胞壁含有大量脂质分枝菌酸染色性抵抗力

2.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非结核分枝杆菌麻风分枝杆菌

3.荚膜脂质蛋白质

4.感染免疫有菌免疫

5.卡介苗

6.光产色菌暗产色菌不产色菌迅速生长菌

7.瘤结核样

三、名词解释

1.即有菌免疫,只有当结核分枝杆菌或其组分存在于体内时才有免疫力;一旦体内的结核杆菌或其组分全部消失,免疫也随之不存在。

2.是应用结核菌素进行皮肤试验来测定机体对结核分枝杆菌是否引起超敏反应的一种试验

3.麻风分枝杆菌是一种典型胞内菌,病人渗出物标本涂片可见大量麻风分枝杆菌存在于细胞内,细胞胞浆呈泡沫状。

4.分枝杆菌属细菌的主要特点是细胞壁含有大量脂质,其使得一般染色不易着色,但可经加温或延长染色时间而着色,着色后又能抵抗盐酸酒精的脱色,故称为抗酸杆菌。

四、问答题

1.①形态与染色:细长略带弯曲的杆菌,有荚膜,经抗酸染色后菌体呈红色;②培养特性:专性需氧,营养要求特殊,在罗氏培养基上生长缓慢,2~4周可出现花菜状菌落;③生化反应,热触酶试验阴性用以区别于非结核分枝杆菌;④抵抗力:对酸碱、干燥、孔雀绿等抵抗力较强,对湿热、酒精、紫外线和某些抗结核药敏感;⑤变异性:结核分枝杆菌易发生毒力、耐药性等变异。

2.结核分枝杆菌是胞内感染菌,其免疫主要以T细胞为主的细胞免疫;结核的免疫属于感染免疫,即有菌免疫,只有当结核分枝杆菌或其组分存在于体内时才有免疫,一旦体内的结核杆菌或其组分全部消失,免疫也随之不存在。结核杆菌所产生的免疫性与导致机体超敏反应是同时发生的。

3.结核杆菌脂质与其致病性密切有关:磷脂,能促使单核细胞增生,引起结核结节形成和干酪样坏死;索状因子,与结核分枝杆菌毒力密切相关,能抑制白细胞游走和引起慢性肉芽肿;蜡脂D,具有佐剂作用,可激发机体对结核菌素产生超敏反应;硫酸脑苷脂可抑制吞噬细胞中吞噬体与溶酶体的融合,使结核杆菌在吞噬细胞中长期存活。

白喉棒状杆菌

测试题

一、选择题

A型题

1.白喉杆菌在形态上主要特征是:

A.菌体细长微弯

B.无荚膜

C.无鞭毛

D.菌体着色不均,出现异染颗粒

E.不产生芽胞

2.棒状杆菌菌体内异染颗粒的主要成分有

A.肽聚糖

B.脂多糖

C.DNA和多偏磷酸盐

D.RNA和多偏磷酸盐

E.脂质

3.关于白喉毒素的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白喉毒素含1个A亚单位和5个B亚单位

B.只有溶原性β-棒状杆菌噬菌体的白喉杆菌才能产生白喉毒素

C.A亚单位具有毒性

D.B亚单位可协助A亚单位进入细胞

E.毒素由tox基因编码

4.关于使用白喉抗毒素,错误的是

A.使用前一定要皮试

B.发现过敏者,应换白喉类毒素

C.可用于紧急预防

D.可用于治疗

E.用于治疗必须早期足量

5.关于锡克试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A.可用于调查人群对白喉的免疫性

B.其原理是抗毒素可中和白喉毒素

C.试验时要用灭活的白喉毒素作对照

D.阴性反应说明机体对白喉杆菌有免疫力

E.阳性反应说明机体对白喉杆菌有免疫力

6.白喉杆菌的最主要致病物质是

A.内毒素

B.脂质

C.外毒素

D.菌毛

E.荚膜

7.白喉杆菌感染后引起的局部病变特征是

A.化脓性炎症

B.假膜

C.坏疽

D.红肿

E.溃疡

8.白喉病人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为

A.心肌炎

B.败血症

C.毒血症

D.假膜阻塞呼吸道

E.中毒性休克

9.感染后机体产生以体液免疫为主要保护的细菌是

A.白喉杆菌

B.伤寒杆菌

C.结核杆菌

D.麻风杆菌

E.布氏杆菌

10.锡克试验阳性说明:

A.对白喉杆菌有免疫力,也有超敏反应

B.对白喉杆菌无免疫力,但有超敏反应

C.对白喉杆菌有免疫力,无超敏反应

D.对白喉杆菌无免疫力,也无超敏反应

E.以上都不对

11.测定白喉杆菌是否产生毒素可根据:

A.形态染色特点

B.吕氏血清斜面上培养形态典型

C.亚碲酸钾血琼脂平板上菌落特点

D.毒力鉴定试验

E.锡克试验

12.豚鼠试验测定白喉杆菌毒力的原理为:

A.白喉毒素的毒性作用

B.毒素与抗毒素的中和反应

C.细胞免疫反应

D.Ⅰ型变态反应

E.Ⅱ型变态反应

13.用亚碲酸钾血琼脂平板选择鉴别培养的细菌是:

A.霍乱弧菌

B.艰难梭菌

C.肉毒梭菌

D.肠炎沙门菌

E.白喉杆菌

14.关于白喉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咽喉部出现假膜

B.病原体是产毒性白喉杆菌

C.是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D.细菌入血而导致菌血症

E.细菌外毒素入血而致全身中毒症状

二、填空题

1.棒状杆菌属大多为___________,能引起人类致病且具有传染性的主要是___________。

2.白喉杆菌分离培养时常用的鉴别选择培养基是含________的血平板,_______能抑制杂菌,培养后菌落呈_____色。

3.鉴定白喉棒状杆菌与其它棒状杆菌的重要试验是_____________。

4.白喉毒素可使细胞内___________灭活,影响____________的合成。

三、名词解释

1.异染颗粒

2.锡克试验

四、问答题

1.简述白喉杆菌的致病过程。

2.简述白喉杆菌的主要生物学特性。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A型题1.D2.D3.A4.B5.E6.C7.B8.D9.A10.D11.D12.B13.E14.D

二、填空题

1.条件致病菌白喉棒状杆菌

2.(0.03%~0.04%)亚碲酸钾亚碲酸钾黑

3.毒力鉴定

4.延伸因子2蛋白质

三、名词解释

1.棒状杆菌属细菌用Neisser或Albert等法染色,菌体内出现节段浓染或深染的颗粒,与菌体着染颜色不同,称为异染颗粒

2.根据毒素抗毒素中和的原理,以少量毒素测定机体内有无抗毒素免疫的一种方法。

四.问答题

1.白喉杆菌侵入易感者后,在鼻咽部粘膜上繁殖并分泌白喉外毒素,引起局部炎症和全身中毒症状。细菌和外毒素可使局部粘膜上皮细胞产生炎性渗出与坏死,形成灰白色假膜;白喉杆菌本身不侵入血流,但被吸收的外毒素可通过血液循环与易感组织结合,在临床上引起多种表现,如:心肌炎、肾上腺功能障碍等症状。

2.①形态与染色:菌体一端或两端膨大呈棒状,排列呈V、L等文字形,用Neisser或Albert等法染色可见异染颗粒;②培养特性:需氧或兼性厌氧,在吕氏血清斜面上生长迅速,且异染颗粒明显,在含亚碲酸钾的血平板上培养菌落呈黑色;③抵抗力:该菌对寒冷、干燥抵抗力强,对某些抗生素、热抵抗力弱。

第14章动物源性细菌

测试题

一、选择题

A型题

1.母畜感染后可引起流产的病原体为

A.炭疽杆菌

B.布氏杆菌

C.鼠疫杆菌

D.痢疾杆菌

E.白喉杆菌

2.食入未经消毒的羊奶,最有可能患的病是

A.霍乱

B.肉毒中毒

C.波浪热

D.结核

E.霍乱

3.菌体呈卵圆形,两端浓染的G—菌是

A.炭疽杆菌

B.白喉杆菌

C.结核杆菌

D.鼠疫杆菌

E.肺炎球菌

4.在正常情况下,有毒株细菌形成R型菌落的是

A.大肠杆菌

B.金黄色葡萄球菌

C.布氏杆菌

D.伤寒杆菌

E.鼠疫杆菌

5.鼠疫杆菌传播媒介是:

A.鼠蚤

B.鼠虱

C.恙螨

D.蜱

E.蚊

6.下列细菌中属于需氧芽胞杆菌的是:

A.破伤风梭菌

B.炭疽杆菌

C.产气荚膜梭菌

D.艰难梭菌

E.鼠疫杆菌

7.青霉素串珠试验阳性的细菌为:

A.产气荚膜梭菌

B.破伤风梭菌

C.炭疽杆菌

D.白喉杆菌

E.链球菌

8.下列属于动物源性的细菌有:

A.霍乱弧菌

B.炭疽杆菌

C.伤寒杆菌

D.白喉杆菌

E.破伤风梭菌

9.在我国流行占绝对优势的布鲁菌病的病原体是:

A.羊布氏杆菌

B.牛布氏杆菌

C.猪布氏杆菌

D.犬布氏杆菌

E.鼠布氏杆菌

10.布氏杆菌感染人体后,使患者的热型呈波浪式是由于:

A.细菌进入血液

B.外毒素的反复释放

C.反复形成菌血症

D.细菌的潜伏感染

E.细菌被巨噬细胞吞噬

11.引起自然疫源性烈性传染病的病原体是:

A.霍乱弧菌

B.痢疾杆菌

C.结核杆菌

D.鼠疫杆菌

E.白喉杆菌

12.鼠疫杆菌的最适生长温度是:

A.37~42℃

B.35~37℃

C.32~35℃

D.27~30℃

E.20~25℃

13.鼠疫杆菌的培养特性与一般病原菌比较,最突出的是:

A.营养要求不高

B.兼性厌氧

C.普通培养能生长

D.最适生长温度27~30℃

E.生长缓慢

14.鼠疫特异性的预防措施是:

A.接种鼠疫杆菌类毒素

B.接种鼠疫杆菌抗毒素

C.接种鼠疫减毒活菌苗

D.灭鼠

E.早期应用抗生素

15.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被发现的病原菌是

A.葡萄球菌

B.炭疽杆菌

C.鼠疫杆菌

D.布氏杆菌

E.白喉杆菌

16.可形成荚膜的需氧芽胞杆菌是:

A.炭疽杆菌

B.蜡样芽胞杆菌

C.枯草芽胞杆菌

D.多粘芽胞杆菌

E.嗜热脂肪芽胞杆菌

17.炭疽毒素的毒性作用主要是直接损伤:

A.红细胞

B.白细胞

C.巨噬细胞

D.淋巴细胞

E.微血管内皮细胞

18.炭疽杆菌主要引起哪种动物疾病?

A.啮齿动物

B.肉食动物

C.节肢动物

D.草食动物

E.以上都不是

19.鼠疫杆菌的微生物学检查,采取的标本不合适的为:

A.淋巴穿刺液

B.病人痰液

C.病人粪便

D.血液

E.尸体肝、脾等组织

20.人类最常见的炭疽病是:

A.肺炭疽

B.肠炭疽

C.皮肤炭疽

D.败血症

E.脑膜炎

二、填空题

1.布氏杆菌是一类革兰氏染色______短小杆菌,在我国流行的主要是_______布氏杆菌。

2.布氏杆菌主要致病物质是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增强了该菌的侵袭力。

3.鼠疫在临床上常见类型有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4.炭疽杆菌的主要致病物质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引起的疾病以________最为多见。

三、名词解释

1.动物源性细菌

2.串珠试验

四、问答题

1.简述炭疽杆菌感染人体的途径及其致病物质和所致疾病。

2.简述炭疽杆菌的防治原则。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A型题1.B2.C3.D4.E5.A6.B7.C8.B9.A10.C11.D12.D13.D14.C15.B16.A17.E18.D19.C20.C

二、填空题

1.阴性羊

2.内毒素荚膜侵袭酶

3.腺型肺型败血症型

4.荚膜炭疽毒素皮肤炭疽

三、名词解释

1.是人畜共患病的病原菌,即由一种病原菌同时可引起动物和人类的某些传染病,其中绝大多数是以动物作为传染源,人类通过直接接触病畜或其污染物及媒介动物叮咬等途径感染而致病,这些细菌统称为动物源性细菌。

2.炭疽杆菌在含微量青霉素的培养基上,链杆菌排列的细菌形态发生变异,变成大而均匀呈链状的串珠状,对该菌有鉴别意义。

四、问答题

1.感染途径有皮肤小伤口、呼吸道和消化道等;致病物质有荚膜和炭疽毒素,荚膜具有抗吞噬作用,炭疽毒素是主要致病物质,可直接损伤微血管内皮细胞;所致疾病有皮肤炭疽、肠炭疽和肺炭疽,极少数并发败血症、脑膜炎,临床以皮肤炭疽最多见。

2.预防重点应放在家畜感染的防治和牧场的卫生防护上;发现病畜应严格隔离或处死深埋;特异性预防是对人类和易感家畜接种炭疽减毒活疫苗;治疗以青霉素首选,也可用其它广谱抗生素。

第15章放线菌和诺卡菌

1.对人致病的不含分枝菌酸的放线菌是:

A.诺卡菌属

B.分枝杆菌属

C.棒状杆菌属

D.放线菌属

E.厌氧芽胞梭菌属

2.对人致病性较强的主要放线菌为:

A.衣氏放线菌

B.牛放线菌

C.内氏放线菌

D.粘液放线菌

E.龋齿放线菌

3.放线菌与多细胞真菌的相同点:

A.需氧或微需氧

B.在体内外均可形成有分枝的长丝

C.均不产生孢子

D.均属真核细胞

E.对常用抗生素不敏感

4.衣氏放线菌引起的感染类型属于:

A.潜伏感染

B.隐性感染

C.急性感染

D.外源性感染

E.内源性感染

5.衣氏放线菌引起感染的最常见部位是

A.肠道

B.肺部

C.脑部

D.关节

E.面颈部软组织

6.下列有关放线菌的说法,错误的是

A.革兰氏阳性丝状菌

B.引起内源性感染

C.导致化脓性炎症

D.病后产生牢固的体液免疫

E.诊断可靠查找硫磺样颗粒

7.放线菌感染后的免疫是

A.无免疫力

B.细胞免疫为主

C.体液免疫位主

D.SIgA免疫为主

E.IgG抗体免疫为主

8.诺卡菌属主要分布于

A.空气

B.人的肠道

C.土壤

D.水

E.动物肠道

9.放线菌不同于结核分枝杆菌的是

A.可形成分枝的长丝

B.生长缓慢

C.属放线菌目

D.厌氧或微需氧

E.病后免疫以细胞免疫为主

10.关于放线菌的特性,下列错误的是

A.属于分枝杆菌属

B.人工培养较困难

C.厌氧或微需氧

D.对常用抗生素敏感

E.革兰氏阳性的丝状菌

二、填空题

1.含分枝菌酸的放线菌有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不含分枝菌酸的有_________。

2.放线菌属属于__________型微生物,对人致病的主要是_______________。

3.诊断放线菌病最主要的方法是从脓或痰中寻找________________。

4.部分诺卡菌抗酸阳性,但仅可用___________,延长脱色时间则可变为阴性,此点能与_________________菌区别。

三、名词解释

1.硫磺样颗粒:

四、问答题

1.简述放线菌属的生物学特征。

2.简述诺卡菌属与放线菌属生物学方面的主要不同有哪些?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A型题1.D2.A3.B4.E5.E6.D

7.B8.C9.D10.A

二、填空题

1.诺卡菌属分枝杆菌属棒状杆菌属;放线菌属

2.原核细胞衣氏放线菌

3.硫磺样颗粒

4.1%盐酸乙醇结核分枝杆

三、名词解释

1.在患者病灶组织和瘘管流出的脓样物质中,可找到肉眼可见的黄色硫磺状小颗粒,它是放线菌在感染组织中形成的菌落,镜下呈菊花状。

四、问答题

1.革兰氏阳性、非抗酸性丝状菌;菌丝细长无隔、有分枝;不形成气生菌丝;人工培养较困难,厌氧或微需氧;生长缓慢、在病灶组织中形成硫磺样颗粒。

2.严格需氧菌,能形成气生菌丝,营养要求不高,在普通培养基上于室温或37℃培养均可生长;部分诺卡菌抗酸阳性。而放线菌属为厌氧或微需氧,不能形成气生菌丝,在血平板上37℃培养可长出菌落,为非抗酸性丝状菌。

第16章螺旋体

测试题

一、选择题

A型题

1.下列哪种螺旋体常用Korthof培养基培养?

A.奋森螺旋体

B.钩端螺旋体

C.伯氏疏螺旋体

D.梅毒螺旋体

E.雅司螺旋体

2.能测出梅毒螺旋体特异抗体的试验是

A.荧光密螺旋体抗体吸收试验

B.捕获ELISA法

C.梅毒螺旋体制动试验

D.非密螺旋体抗原试验

E.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

3.检测钩体病病原体应采取发病1周内的哪种标本?

A.局部分泌液

B.小便

C.脑脊液

D.血液

E.粪便

4.梅毒反应素是指

A.类心磷脂抗原

B.抗梅毒螺旋体抗体

C.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原

D.梅毒螺旋体非特异性抗原

E.抗心脂质抗体

5.哪一病程中梅毒传染性最强?

A.潜伏期

B.第Ⅰ期

C.第Ⅱ期

D.第Ⅲ期

E.恢复期

6.哪种螺旋体能穿过胎盘?

A.雅司螺旋体

B.回归热螺旋体

C.奋森螺旋体

D.梅毒螺旋体

E.伯氏疏螺旋体

7.检查Ⅰ期梅毒最好采集什么标本?

A.尿液

B.淋巴液

C.下疳渗出液

D.梅毒疹渗出液

E.血液

8.钩端螺旋体属的特点是

A.螺旋疏而规则

B.螺旋疏而不规则

C.螺旋密而规则且一端或两端成钩

D.螺旋密而不规则且一端或两端成钩

E.螺旋疏且一端或两端成钩

9.关于梅毒,下述哪项是错误的?

A.病原体是螺旋体

B.病后可获终身免疫

C.可通过性接触或通过垂直传播

D.人是惟一传染源

E.治疗不及时易成慢性

10.关于钩体的染色性,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革兰阳性

B.抗酸阳性

C.镀银棕褐色

D.墨汁不着色

E.Giemsa红色

11.钩体运动活泼,主要是由于它有什么结构基础?

A.有内、外鞭毛

B.有外鞭毛而无内鞭毛

C.有内鞭毛而无外鞭毛

D.无内、外鞭毛,但有其它运动器官

E.以上都不是

12.引起潜伏感染的病原体是

A.钩端螺旋体

B.梅毒螺旋体

C.回归热螺旋体

D.奋森螺旋体

E.伤寒杆菌

13.不需昆虫作为传播媒介的疾病是

A.回归热

B.莱姆病

C.梅毒

D.斑疹伤寒

E.鼠疫

二、填空题

1.钩端螺旋体病的传染源和主要储存宿主是和。

2.钩端螺旋体感染的免疫以为主;梅毒螺旋体感染的免疫以为主。

3.引起流行性回归热的螺旋体的传播媒介是,引起地方性回归热的螺旋体的传播媒介是。

三、名词解释

1.螺旋体

四、问答题

1.简述钩端螺旋体病的传播方式和钩端螺旋体的致病过程。

2.简述梅毒螺旋体的致病性与免疫性特点。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A型题1.B2.A3.D4.E5.B6.D

7.C8.C9.B10.C11.C12.B

13.C

二、填空题

1.鼠类,猪

2.体液免疫,细胞免疫

3.虱、蜱

三、名词解释

1.是一类细长、柔软、弯曲呈螺旋状、运动活泼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四、问答题

1.钩端螺旋体病是人畜共患传染病。传染源与储存宿主主要是鼠类和猪。动物感染后,一般呈隐性或慢性感染,钩端螺旋体在其肾脏长期繁殖,并随尿不断排出,污染水源和土壤,钩端螺旋体可通过破损的皮肤或粘膜进入机体而感染。钩端螺旋体侵入人体后,即在局部迅速繁殖,并进入血循环引起钩端螺旋体血症,继而扩散至肝、肾、肺、脑及肌肉等组织器官,出现全身中毒症状,如高热、乏力、头痛、肌痛、眼结膜充血、淋巴结肿大等。由于个体免疫状态不同及感染的钩端螺旋体型别、毒力和数量的不同,因此临床症状的差异很大。

2.梅毒分为先天性梅毒和后天性梅毒。人是梅毒的唯一传染源。

先天性梅毒是母体通过胎盘传给胎儿的,能引起流产、早产或死胎。即使出生后,也呈现锯齿牙、间质性角膜炎、先天性耳聋等症状。

后天性梅毒是通过性接触传染。后天性梅毒分为三期。第Ⅰ期:感染后约3周左右局部出现无痛性硬性下疳,多见于外生殖器,此期传染性极强。经2~3个月无症状的潜伏期后进入第Ⅱ期。第Ⅱ期:全身皮肤粘膜出现梅毒疹、周身淋巴结肿大,有时累及骨、关节、眼及其他器官。此期传染性强,但破坏性较小。第Ⅲ期:也称晚期梅毒。此期不仅出现皮肤粘膜溃疡性坏死病灶,并侵犯内脏器官,重者经10~15年后,出现心血管及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导致动脉瘤、脊髓痨等。此期传染性小,但破坏性大。

梅毒螺旋体感染的免疫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以细胞免疫为主。此种免疫力随病原体的消失而消失,故称为传染性免疫。

第十七章支原体和脲原体

测试题

一、选择题

A型题

1.能在无生命培养基中生长繁殖的最小的微生物是

A.病毒

B.衣原体

C.支原体

D.立克次体

E.螺旋体

2.培养支原体最需要:

A.葡萄糖

B.维生素B1

C.磷脂

D.固醇

E.蛋白质

3.支原体胞膜具有几层结构

A.2

B.3

C.4

D.5

E.6

4.支原体胞膜成分中胆固醇含量为

A.6%

B.16%

C.26%

D.36%

E.46%

5.下列哪种结构与肺炎支原体的致病性有关?

A.菌毛

B.胞膜

C.顶端结构

D.微丝

E.脂质

6.下列哪种结构与支原体的运动有关

A.鞭毛

B.荚膜

C.顶端结构

D.微丝

E.菌毛

7.原发性非典型性肺炎的病原体是

A.葡萄球菌

B.乙型链球菌

C.肺炎球菌

D.嗜肺军团菌

E.肺炎支原体

8.培养支原体的所需血清浓度为

A.5%~10%

B.10%~20%

C.20%~25%

D.0

E.1%~5%

9.培养溶脲脲原体的最适pH值为

A.5.0~5.5

B.6.0~6.5

C.7.0~7.5

D.7.8~8.0

E.8.0~8.5

10.可利用分解尿素的支原体是

A.溶脲脲原体

B.人型支原体

C.肺炎支原体

D.生殖器支原体

E.口腔支原体

11.能利用分解精氨酸的支原体是

A.溶脲脲原体

B.人型支原体

C.肺炎支原体

D.生殖器支原体

E.发酵支原体

12.支原体对以下哪种抗生素有抵抗力

A.强力霉素

B.青霉素

C.红霉素

D.链霉素

E.氯霉素

13.除无胆甾原体外,支原体生长时必需的物质是

A.固醇和长链脂肪酸

B.磷脂

C.蛋白质

D.氨基酸

E.糖类

14.经性接触传播的支原体是

A.肺炎支原体

B.发酵支原体

C.溶脲脲原体

D.唾液支原体

E.原体

15.能通过胎盘感染胎儿的支原体是

A.溶脲脲原体

B.原体

C.始体

D.肺炎支原体

E.发酵支原体

16.鉴定支原体最特异敏感的试验是

A.生长抑制试验

B.ELISA试验

C.补体结合试验

D.免疫荧光试验

E.血凝试验

17.原称为“T株”的微生物是

A.肺炎支原体

B.溶脲脲原体

C.短小棒状杆菌

D.鼠疫杆菌

E.细菌L型

18.以下哪种微生物是污染细胞培养的重要因素

A.支原体

B.衣原体

C.立克次体

D.螺旋体

E.放线菌

19.下列哪种微生物能通过滤菌器

A.淋球菌

B.大肠杆菌

C.肺炎链球菌

D.肺炎支原体

E.白念珠菌

20.下列哪种微生物属于性传播的病原体

A.溶脲脲原体

B.肺炎支原体

C.结核杆菌

D.伤寒杆菌

E.链球菌

21.在原核细胞型微生物中除哪种外均具有细胞壁

A.细菌

B.放线菌

C.支原体

D.衣原体

E.立克次体

22.治疗原发性非典型性肺炎使用哪种抗生素是错误的

A.红霉素

B.氯霉素

C.青霉素

D.四环素

E.螺旋霉素

23.关于支原体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能在人工培养基上繁殖

B.形态上呈现多形性

C.具有坚韧的细胞壁

D.耐青霉素

E.胞膜由3层结构组成

24.下列哪种微生物无细胞壁

A.肺炎支原体

B.结核杆菌

C.白喉杆菌

D.肺炎链球菌

E.螺旋体

25.不属于真核细胞型的微生物是

A.白念珠菌

B.酵母菌

C.组织胞浆菌

D.毛霉菌

E.肺炎支原体

26.细菌L型与支原体的共同点不包括

A.具有多态性

B.均能通滤菌器

C.在固体培养基上均能形成荷包蛋样菌落

D.培养时均需10%~20%的动物血清

E.脱离诱导因素后均可回复为原来的细菌型

27.不经呼吸道传播的病原体是

A.肺炎支原体

B.溶脲脲原体

C.流感病毒

D.麻疹病毒

E.脑膜炎球菌

二、填空题

1.支原体无________结构,故在形态上呈________。

2.支原体的细胞膜由________结构组成。中层为________成分。

3.支原体在含有________的培养基上可形成________样菌落。

4.解脲脲原体主要引起________,还可通过________感染胎儿。

三、名词解释

1.支原体

四、问答题

1.简述支原体与L型细菌的主要区别

2.试述肺炎支原体与解脲脲原体的致病性。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A型题1.C2.D3.B4.D5.C6.D

7.E8.B9.B10.A11.B12.B

13.A14.C15.A16.A17.B18.A

19.D20.A21.C22.C23.C24.A

25.E26.E27.B

二、填空题

1.细胞壁,多形性

2.三,脂质

3.血清,油煎蛋

4.非淋球菌性尿道炎,胎盘

三、名词解释

1.支原体是一类没有细胞壁,能在无生命培养基上生长繁殖的最小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四、问答题

1、支原体与细菌L型的主要区别:①支原体在遗传上与细菌无关,而L型细菌与原菌相关,常可恢复;②支原体细胞膜含高浓度的固醇,生长时需胆固醇(除无胆甾原体外),而L型细菌生长时不需胆固醇;③支原体在一般培养基中稳定,不需高渗环境,而L型细菌需高渗环境;④支原体较L型细菌生长慢,菌落小;⑤支原体广泛存在于自然界,而L型细菌多在诱导因素下形成;⑤支原体在任何情况下,不能形成细胞壁,而L型细菌除去诱因,可恢复原来的细胞壁。

2、肺炎支原体与解脲脲原体的致病性:

肺炎支原体主要经呼吸道感染而致原发性非典型性肺炎。肺炎支原体可通过其特殊的顶端结构吸附在宿主细胞的表面,其微管插入细胞内,进而释放过氧化氢等物质,导致红细胞溶解、上皮细胞肿胀与坏死。

解脲脲原体常寄居在人的泌尿生殖道,可引起非淋球性尿道炎。解脲脲原体通过胎盘感染胎儿而致早产或死胎。在分娩时经产道感染新生儿,导致呼吸系统或中枢神经系统的症状。

第18章立克次体

测试题

一、选择题

A型题

1.立克次体与细菌的主要区别是

A.以二分裂方式繁殖

B.对抗生素敏感

C.严格的细胞内寄生

D.有细胞壁和核糖体

E.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

2.地方性斑疹伤寒的传播媒介是

A.恙螨

B.蚊

C.鼠蚤

D.蜱

E.鼠虱

3.普氏立克次体主要的传播途径是

A.呼吸道

B.消化道

C.虱叮咬后入血

D.蚤叮咬后入血

E.性接触

4.由立克次体引起的疾病是

A.非典型性肺炎

B.沙眼

C.梅毒

D.性病淋巴肉芽肿

E.恙虫病

5.与立克次体有共同抗原成分的细菌是

A.肉毒杆菌

B.大肠杆菌

C.绿脓杆菌

D.变形杆菌

E.痢疾杆菌

6.立克次体与革兰阴性菌相似,其中最重要的是

A.都具有细胞壁

B.细胞壁中有肽聚糖和脂多糖

C.可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

D.均为二分裂方式繁殖

E.均具有DNA和RNA

7.协助诊断立克次体病的交叉凝集试验是

A.反向间接血凝试验

B.正向间接血凝试验

C.肥达试验

D.外斐反应

E.冷凝集试验

8.立克次体与病毒的共同特点是

A.专性细胞内寄生

B.以二分裂方式繁殖

C.无细胞壁及细胞膜

D.对抗生素不敏感

E.必须以节肢动物为媒介进行传播

9.立克次体与普通变形杆菌X株有共同抗原,其化学成分是

A.肽多糖

B.脂多糖

C.不耐热多糖

D.外膜蛋白

E.脂蛋白

10.治疗立克次体病应选用

A.广谱抗生素

B.青霉素

C.磺胺类药

D.干扰素

E.制霉菌素

11.恙虫病的传播媒介是

A.人蚤

B.鼠蚤

C.螨

D.蜱

E.蚊

12.流行性斑疹伤寒的传播媒介是

A.人虱

B.鼠蚤

C.螨

D.蜱

E.蚊

13.Q热的传播媒介是

A.人虱

B.鼠蚤

C.螨

D.蜱

E.蚊

14.流行性斑疹伤寒的传染源是

A.病人

B.鼠

C.兔

D.狗

E.牛和羊

15.地方性斑疹伤寒的储存宿主是:

A.病人

B.鼠类

C.狗 

D.牛

E.羊

16.以内毒素为主要致病因素的病原体是

A.脊髓灰质炎病毒

B.霍乱弧菌

C.白喉杆菌

D.麻疹病毒

E.斑疹伤寒立克次体

17.下列哪项不是立克次体与病毒的区别?

A.专性细胞内寄生

B.含DNA和RNA

C.二分裂方式繁殖

D.具有细胞壁和细胞膜

E.对抗生素敏感

18.关于立克次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大小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

B.对抗生素不敏感

C.节肢动物常为传播媒介

D.大多是专性细胞内寄生

E.大多是人畜共患病原体

19.关于立克次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与细菌一样均为二分裂繁殖

B.与革兰氏阴性菌相似

C.其致病物质主要是内毒素

D.对广谱抗生素和磺胺类药敏感

E.立克次体病多为自然疫源性疾病

20.立克次体的特性不包括

A.属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B.光学显微镜下不可见

C.具有核蛋白体

D.二分裂繁殖

E.专性活细胞内寄生

21.下列哪项不符合外斐反应特点?

A.检测病人血清中有无立克次体的抗体

B.为非特异性反应

C.抗原为变形杆菌的某些OX菌株

D.仅为临床辅助诊断

E.协助诊断伤寒和斑疹伤寒

二、填空题

1.普氏立克次体以_______为传播媒介,引起_______。

2.莫氏立克次体的天然储存宿主是_______,以_______为媒介传染给人,而引起_______。

3.斑疹伤寒根据病原、传播媒介及流行病学特征可分为_______和_______。

4.立克次体的致病物质主要有_______和_______。

5.外斐反应是以_______作为抗原,与患者血清进行凝集反应,用以辅助诊断_______病。

三、名词解释

1.立克次体

2.Weil-Felixreaction

四、问答题

1.我国主要立克次体病病原体有哪些?其流行病学特点是什么?

2.简述立克次体的共同特征。

3.简述外斐反应的原理及意义。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A型题1.C2.C3.C4.E5.D6.B

7.D8.A9.B10.A11.C12.A

13.D14.A15.B16.E17.B18.B

19.D20.B21.E

二、填空题

1.人虱,流行性斑疹伤寒

2.鼠,鼠蚤,地方性斑疹伤寒

3.流行性斑疹伤寒,地方性斑疹伤寒

4.内毒素,磷脂酶A

5.变形杆菌OX19、,OX2,、OXK株

三、名词解释

1.立克次体是一类原核细胞型微生物,严格细胞内寄生,以节肢动物(虱、蚤、蜱、螨等)为传播媒介。

2.用变形杆菌某些菌株的菌体抗原代替相应的立克次体抗原进行非特异性凝集反应,用于检测人或动物血清中有无相应抗体,辅助诊断立克次体病。

四、问答题

1、我国主要立克次体病病原体流行病学特点:见内容提要

2、立克次体的特征是:

(1)严格的活细胞内寄生。

(2)大小介于一般细菌与病毒之间,普通光镜下可见。

(3)含有DNA和RNA核酸。

(4)以节肢动物(虱、蚤、蜱、螨等)为传播媒介,大多是人兽共患病原体。

(5)对多种抗生素敏感。

3、外斐反应的原理及意义:

外斐反应是一项非特异性凝集反应。由于立克次体与变形杆菌某些菌株的菌体抗原有共同抗原成分,且变形杆菌的抗原易于制备,因而常用变形杆菌OX19、2、K株抗原代替相应的立克次体抗原进行非特异性凝集反应,用于检测人或动物血清中有无相应抗体,供立克次体病的辅助诊断。如抗体效价≥1:或双份血清效价增长≥4倍,为阳性反应。流行性和地方性斑诊伤寒、恙虫病患者可出现阳性反应。

第19章衣原体

测试题

一、选择题

A型题

1.关于衣原体的描述正确的是

A.原体是繁殖型

B.原体以吞饮方式进入细胞

C.细胞质包围原体形成空泡

D.在空泡内始体增大而发育成原体

E.始体具高度感染性

2.关于衣原体发育周期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始体在空泡内以二分裂形式繁殖形成子代原体

B.始体在发育周期中无感染性

C.始体较原体小

D.原体具有感染性

E.衣原体每个发育周期需要20~40个小时

3.有关沙眼衣原体致病性的描述正确的是

A.沙眼生物变种的14个血清型均可引起沙眼

B.沙眼亚种不会引起包涵体结膜炎

C.沙眼亚种A.B.Ba.C四个血清型可引起泌尿生殖道感染

D.性病淋巴肉芽肿亚种(LGV)可引起性病淋巴肉芽肿

E.沙眼生物变种D-K血清型可引起沙眼

4.衣原体与病毒的相同点是

A.含有RNA和DNA

B.有核蛋白体

C.严格细胞内寄生

D.二分裂方式繁殖

E.对抗生素敏感

5.衣原体与细菌的区别是

A.有特殊的发育周期

B.含有RNA和DNA

C.二分裂方式繁殖

D.可以进行革兰染色

E.对抗生素敏感

6.具有特殊发育周期的微生物是

A.支原体

B.衣原体

C.立克次体

D.螺旋体

E.放线菌

7.衣原体的感染体是

A.原体

B.巴兴体

C.内基小体

D.Dane颗粒

E.网状体

8.衣原体的繁殖型是

A.巴兴体

B.内基小体

C.网状体

D.原体

E.Dane颗粒

9.可通过滤菌器病原体是

A.淋球菌

B.钩端螺旋体

C.新型隐球菌

D.肺炎支原体

E.肺炎球菌

10.以下哪组属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A.葡萄球菌、念珠菌、白喉杆菌

B.链球菌、新型隐球菌、破伤风梭菌

C.钩端螺旋体、立克次体、肺炎衣原体

D.结核杆菌、流感病毒、沙眼衣原体

E.大肠杆菌、结核杆菌、皮肤丝状菌

11.在世界上首先成功分离培养出沙眼衣原体的学者是

A.汤飞凡

B.郭霍

C.巴斯德

D.李斯德

E.琴纳

12.能引起沙眼的病原体是

A.沙眼衣原体沙眼亚种A、B、Ba和C血清型

B.沙眼衣原体LGV亚种

C.沙眼衣原体鼠亚种

D.肺炎衣原体

E.鹦鹉热衣原体

13.非淋菌性泌尿生殖道感染的病原体是

A.腺病毒

B.沙眼衣原体沙眼亚种

C.性病淋巴肉芽肿亚种

D.肺炎衣原体

E.鹦鹉热衣原体

14.沙眼衣原体沙眼亚种哪种血清既可引起沙眼又可引起生殖道感染?

A.血清型A

B.血清型B

C.血清型D

D.血清型C

E.血清型F

15.据统计,非淋菌性泌尿生殖道感染中衣原体占

A.10%~20%

B.30%~40%

C.40%~50%

D.50%~60%

E.20%~30%

16.确定衣原体型特异性抗原常用的检测方法是

A.补体结合试验

B.反向间接血凝试验

C.免疫荧光技术

D.ELISA试验

E.单克隆抗体微量免疫荧光技术

17.性病淋巴肉芽肿的病原体是

A.梅毒螺旋体

B.莱姆螺旋体

C.沙眼衣原体

D.支原体

E.LGV亚种

18.肺炎衣原体的代表株是

A.TWAR株

B.TAWR株

C.TMAR株

D.TNWR株

E.TRAR株

19.已知肺炎衣原体有几个血清型?

A.1

B.3

C.5

D.6

E.8

20.以下哪种病原体的胞壁缺乏肽聚糖?

A.链球菌

B.肺炎球菌

C.脑膜炎球菌

D.肺炎衣原体

E.伤寒杆菌

21.关于衣原体的网状体特性,下列叙述哪项不正确?

A.圆形或椭圆形,直径5μm

B.无胞壁

C.无感染性

D.有繁殖力

E.代谢活泼

22.可通过眼-眼及眼-手-眼传播又可通过性接触传播的病原体是

A.沙眼衣原体沙眼亚种

B.性病淋巴肉芽肿亚种

C.鼠亚种

D.肺炎衣原体

E.鹦鹉热衣原体

23.下列哪种病原体经性接触传播?

A.沙眼衣原体沙眼亚种

B.肺炎衣原体

C.鹦鹉热衣原体

D.钩端螺旋体

E.康氏立克次体

24.下列哪种病原体经性接触传播?

A.性病淋巴肉芽肿亚种衣原体

B.肺炎衣原体

C.肺炎支原体

D.普氏立克次体

E.立氏立克次体

25.关于衣原体的原体特性,下列叙述哪项不正确?

A.球形或椭圆形

B.无繁殖能力

C.有胞壁

D.无感染性

E.在宿主细胞外稳定

26.衣原体不同于细菌的是

A.具有细胞壁

B.具有RNA和DNA

C.严格细胞内寄生

D.二分裂方式繁殖

E.具有核蛋白体,能合成蛋白质

27.关于衣原体的特性,下列叙述哪项不正确?

A.属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B.与细菌一样具有细菌壁

C.具有特殊的发育周期,以二分裂方式繁殖

D.在无生命培养基上也能生长

E.具有核糖体,可合成蛋白质

28.人畜共患的病原体是

A.霍乱弧菌

B.鹦鹉热衣原体

C.麻疹病毒

D.肺炎衣原体

E.普氏立克次体

29.与细菌相比,衣原体胞壁无下列哪种成分?

A.脂多糖

B.脂蛋白

C.核蛋白

D.肽聚糖

E.磷壁酸

30.关于原核细胞型微生物,下列叙述哪项不正确?

A.具有细胞壁和细胞膜

B.有DNA和RNA

C.有酶系统

D.有真正核,包括核仁、核膜

E.有核蛋白体,可合成蛋白质

31.下列除哪种外均能以自我复制的方式繁殖?

A.痢疾杆菌噬菌体

B.麻疹病毒

C.肺炎衣原体

D.风疹病毒

E.乙脑病毒

32.关于沙眼衣原体沙眼亚种的致病性和免疫性,下列叙述哪项不正确?

A.主要寄生于人类,无动物储存宿主

B.人与人间只有一种传播方式

C.其传播方式是眼-眼及眼-手-眼

D.是沙眼的病原体

E.病后免疫力不强,可反复感染

33.沙眼衣原体沙眼亚种经接触传播不会引起的疾病是

A.沙眼

B.化脓性结膜炎

C.滤泡性结膜炎

D.婴幼儿肺炎

E.尿道炎

34.不经性接触传播的病原体是

A.HBV

B.CMV

C.HPV

D.TWAR

E.LGV

35.治疗衣原体病不应选用下列哪种抗生素?

A.青霉素

B.红霉素

C.四环素

D.强力霉素

E.螺旋霉素

二、填空题

1.衣原体是一类_______寄生、并有独特发育周期的_______细胞型微生物。

2.衣原体属分为沙眼衣原体、_______、_______和兽类衣原体四个种。

3.衣原体的繁殖方式是_______,其增殖型颗粒是_______。

4.衣原体的主要致病物质为_______,其存在于衣原体_______中。

三、名词解释

1.原体

2.始体

四、问答题

1.简述衣原体的共性。

性状

原体

始体

大小(直径μm)

0.2-0.4

0.5

细胞壁

胞外稳定性

感染性

繁殖能力

毒性

代谢活性

2.原体和始体的生物学性状有何异同?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A型题1.B2.C3.D4.C5.A6.B

7.A8.C9.D10.C11.A12.A

13.B14.B15.D16.E17.E18.A

19.A20.D21.A22.A23.A24.A

25.D26.C27.D28.B29.D30.D31.C32.B33.D34.C35.A

二、填空题

1.细胞内,原核

2.鹦鹉热衣原体、肺炎衣原体

3.二分裂、始体

4.脂多糖、细胞壁

三、名词解释

1.衣原体繁殖过程中较小的颗粒,是发育成熟的衣原体,具高度感染性。

2.衣原体繁殖过程中较大的、增殖型颗粒,不具感染性,又称网状体。

四、问答题

1、(1)衣原体是一类能通过除菌滤器、专性细胞内寄生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2)衣原体具有独特的发育周期,以二分裂的形式繁殖。(3)含有DNA和RNA核酸。(4)有细胞壁,但细胞壁成分不含肽聚糖,仅含微量胞壁酸。(5)含有核蛋白体,具有代谢所需的一些酶类,但缺乏能量来源,必须依赖宿主细胞中间代谢产物作为能量来源。(6)对多种抗生素敏感。

2、原体和始体生物学性状的比较

第三篇病毒学

第20章呼吸道感染病毒

一、选择题

A型题

1.流行性感冒的病原体是

A.流感病毒

B.流感杆菌

C.鼻病毒

D.呼吸道合胞病毒

E.脑膜炎病毒

2.引起急性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是

A.细菌

B.真菌

C.病毒

D.衣原体

E.螺旋体

3.呼吸道病毒是指

A.以呼吸道为传播途径的病毒

B.引起呼吸道局部病变

C.主要以呼吸道为入侵门户,进入血流引起全身症状的病毒

D.主要以呼吸道为入侵门户,引起呼吸道局部病变而不引起全身症状的

病毒

E.主要以呼吸道为入侵门户,引起呼吸道局部病变或伴有全身症状的病

4.流感病毒的核酸特点是

A.一条完整的的单负股RNA

B.分段的单负股RNA

C.分段的双股RNA

D.完整的双股DNA

E.分段的单股DNA

5.划分流感病毒亚型的依据为

A.核蛋白抗原

B.M蛋白抗原

C.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

D.核酸类型

E.培养特性

6.流感病毒哪一成分诱导产生的抗体保护性最强

A.M蛋白

B.神经氨酸酶

C.血凝素

D.核酸

E.核蛋白

7.与流感病毒成熟释放有关的成分是

A.HA

B.NA

C.M蛋白

D.脂质双层

E.LPS

8.流感病毒在细胞内增殖的检测指标通常是

A.CPE

B.红细胞凝集或吸附试验

C.蚀斑测定

D.干扰现象

E.包涵体

9.下列哪组病毒主要经呼吸道传播

A.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柯萨基病毒

B.流感病毒、麻疹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

C.风疹病毒、鼻病毒、腺病毒

D.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甲型肝炎病毒

E.腮腺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流感病毒

10.普通感冒的主要病原体是

A.流感病毒

B.副流感病毒

C.腺病毒

D.鼻病毒

E.呼吸道病毒

11.青春期感染腮腺炎病毒易合并

A.脑膜炎

B.肺炎

C.肝炎

D.肾炎

E.睾丸炎或卵巢炎

12.麻疹病毒的特点是

A.感染率低,发病率低

B.目前尚不能进行组织培养

C.有多个血清型

D.感染会形成两次病毒血症,感染后机体有牢固免疫力

E.不侵犯中枢神经系统

13.SSPE的病原体是

A.麻疹病毒

B.腮腺炎病毒

C.风疹病毒

D.腺病毒

E.鼻病毒

14.孕妇在什么时期感染风疹病毒,胎儿患先天性风疹综合征的发病率最高

A.孕期20周内

B.分娩前1周

C.分娩前1个月

D.胎儿出生时

E.孕期最后3个月

15.流行性腮腺炎的病原体属于

A.呼吸道病毒

B.肠道病毒

C.痘类病毒

D.疱疹病毒

E.黄病毒

16.柯氏斑对下列哪种病毒感染有诊断意义

A.流感病毒

B.麻疹病毒

C.腮腺炎病毒

D.巨细胞病毒

E.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17.预防麻疹的主要方法是

A.注射胎盘球蛋白

B.注射丙种球蛋白

C.注射恢复期病人血清

D.注射成人全血

E.接种麻疹疫苗

18.抗原性不稳定的病毒是

A.麻疹病毒

B.腮腺炎病毒

C.风疹病毒

D.流感病毒

E.乙脑病毒

二、填空题

1.流感病毒的包膜镶嵌着2种糖蛋白刺突,即呈柱状的和呈蘑菇

状的。

2.麻疹病毒感染除引起麻疹外,少数患者尚可并发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疾

病,即和。

3.腮腺炎病毒除引起患者双侧或单侧腮腺肿大外,20%青春期男性患者易合并,青春期女性患者易合并。

4.少年儿童和成人普通感冒及上呼吸道感染大多由或感染引起。

三、名词解释

1.抗原转变2.抗原漂移3.血凝素4.神经氨酸酶

四.问答题

1.简述流行性感冒病毒的形态结构及主要结构成分的功能

2.试述流感病毒的致病过程和免疫学特点

3.试述SAS冠状病毒的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与免疫性。

4.简述麻疹的致病性和免疫性,并制定预防策略和措施

5.简述风疹病毒的致病特点和免疫性,阐述预防育龄妇女风疹

病毒感染的重要性及主要预防措施。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A型题1.A2.C3.E4.B5.C6.C

7.B8.B9.C10.D11.E12.D

13.A14.A15.A16.B17.E

18.D

二、填空题

1.血凝素、神经氨酸酶

2.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麻疹后脑炎

3.睾丸炎、卵巢炎

4.鼻病毒、冠状病毒

三、名词解释

1.抗原漂移:病毒变异幅度小,属量变,由于部分人机体内的特异性免疫仍起作用,故只引起甲型流感周期性的局部中、小型流行,称抗原漂移。

2.抗原转换:变异幅度较大,属质变,甚至产生新的亚型,则可能引起大范围流行或世界性的暴发流行,称抗原转换。

3.见问答题1

4.见问答题1

四.问答题

1.形态与结构

形态球形,直径80~nm;新分离株多为丝状。

结构核衣壳呈螺旋对称,有包膜。

1)核心①核酸分节段的单负链RNA(甲型、乙型流感病毒分8个片段;丙型分7个片段),其基因容易发生重组,导致新病毒株出现。②核蛋白和依赖RNA的RNA多聚酶核酸与核蛋白合称核糖核蛋白(RNP),即核衣壳。

病毒核蛋白为可溶性抗原,抗原性稳定,具有型特异性。

2)包膜①内层基质蛋白(M蛋白)由病毒基因编码,有型特异性。作用为增加了包膜的硬度和厚度。②外层脂质双层膜,其上镶嵌有两种糖蛋白刺突,即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该刺突是病毒分亚型的依据。

HA:与病毒的吸附和穿入宿主细胞有关。呈柱状,为三聚体,每个单体需形成二硫连接的HA1和HA2两个亚单位,病毒才有感染性。HA1可与上皮细胞上的唾液酸受体结合,与病毒的吸附有关;HA2具有膜融合活性,与释放核衣壳有关。HA具有抗原性,能刺激机体产生相应抗体称血凝抑制抗体,能抑制血凝现象和中和病毒感染性,为保护性抗体。

NA:四聚体,呈蘑菇状,头部含有酶活性中心和四个抗原位点。酶活性可破坏细胞膜上病毒特异性受体,有利于成熟病毒的释放和集聚病毒的扩散。但不能中和病毒的感染性。NA具有抗原性,其相应抗体能抑制酶的水解作用。

2.分离流感病毒最常用的是鸡胚接种法。取可疑流感患者急性期咽漱液或鼻拭子洗涤液,加入抗生素后,接种于10~12日龄鸡胚羊膜腔,孵育3天,分别收集羊水和尿囊液,进行血凝试验并测定其滴度,如阳性再进行血凝抑制试验,鉴定其型别,亚型和毒株,如为阴性者,应在鸡胚上再盲目传代1~2代,血凝试验仍为阴性者,才能报告接种分离病毒为阴性。

3.流感的潜伏期为1~4天,患者的传染期约为5~7天,即发病初期至发热消退期。流感病毒感染人体后,定位于上呼吸道粘膜。在粘膜上皮细胞内增殖,导致宿主细胞变性、坏死和粘膜的充血水肿及分泌物增多。患者表现为鼻塞,流涕,咽痛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此外患者的高热、头痛、全身不适等症状,可能与流感病毒诱生干扰素和细胞免疫调理作用以及病毒代谢毒素与宿主细胞坏死产物有关。

流感病毒的免疫学特征有1)由于流感病毒不引起病毒血症,故病后免疫力不牢固,感染后仅对同亚型病毒维持1~2年的免疫力;2)乙型和丙型流感病毒不易变异,故病后免疫相对较稳固,而甲型流感病毒多易变,大约每10~15年发生依次大变异,产生新的亚型。有可能酿成一次世界性大流行。

4.潜伏期平均为10天,传染期为潜伏期末至出疹后2天。麻疹病毒感染易感者,首先在其上呼吸道粘膜上皮细胞内复制增殖,再进入血流导致病毒血症并传播到全身器官组织,引起高热、眼结膜充血、畏光、咳嗽等前驱症状,此时传染性最强。发病2天后,口颊粘膜出现Koplik斑(柯氏斑),为周围绕有红晕的灰白色小点,对临床早期诊断有一定意义。随后1~2天,全身皮肤相继出现红色斑丘疹(颈部、躯干、最后到四肢),出疹期病情最严重。4天后消退。麻疹一般预后良好,仅少数患者因并发麻疹后脑炎或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以及继发性感染,而预后较差。麻疹病后,可获得终生免疫。

麻疹病毒核酸不分节段,不易发生变异,抗原性稳定,病后终生免疫。实用减毒活疫苗安全可靠,免疫力维持时间长,达10年左右,因此,预防麻疹采用以接种疫苗为主导的综合性措施。接种对象为8月龄幼儿首次接种,至7岁时再加强注射1次。若已感染病毒,在感染3天内接种疫苗,仍可预防发病。如某地麻疹流行,对全体儿童采用应急接种疫苗,于接种15天后,便可控制疫情。

5.风疹病毒的致病特点:见内容提要。免疫性:儿童和成人后天性风疹病毒感染1~2周后,其血清中和抗体达高峰并可维持终生(风疹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

育龄妇女尤其是妊娠1个月、2个月、3个月和4个月患风疹病毒感染,则胎儿患先天性风者综合征(先天性白内障、心脏病、耳聋及身体智力发育滞后等)发生率依次为50%、30%、20%和5%。因此预防风疹的重点人群是育龄期妇女。采用风疹减毒活疫苗,接种后免疫期3~5年。疫苗接种人群是进入育龄期女青年和结婚登记女青年。

第21章肠道感染病毒

测试题

一、选择题

A型题

1.脊髓灰质炎病毒主要侵犯

A.三叉神经节

B.脑神经节

C.脊髓前角运动神经细胞

D.神经肌肉接头

E.海马回锥体细胞

2.小儿麻痹症的病原体是

A.脊髓灰质炎病毒

B.乙脑病毒

C.单纯疱疹病毒

D.麻疹病毒

E.EB病毒

3.下列哪组病毒都通过粪-口途径传播

A.脊髓灰质炎病毒、轮状病毒、埃可病毒、柯萨奇病毒

B.腺病毒、流感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埃可病毒

C.柯萨奇病毒、甲型肝炎病毒、麻疹病毒、EB病毒

D.冠状病毒、腮腺炎病毒、埃可病毒、柯萨奇病毒

EB病毒、埃可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

4.脊髓灰质炎多见于

A.儿童

B.青壮年

C.孕妇

D.农民

E.制革工人

5.柯萨奇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是

A.呼吸道

B.消化道

C.蚊虫叮咬

D.血液和血制品

E.母婴传播

6.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的注意事项不包括

A.注意疫苗是否失效

B.勿用热开水送服

C.疫苗要注意冷藏运输

D.宜安排在冬季服用

E.只需服用1次即可达到免疫效果

7.有关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病毒有毒力回复的可能

B.可引发并发症

C.可能活化其它潜伏病毒

D.疫苗可置室温下长期保存

E.免疫力低下的患者不易服用

8.不是肠道病毒的共同特征的一项是

A.属于小RNA病毒科

B.可引起肠道外症状

C.病毒在肠道内增殖并从粪便排出

D.病毒基因组RNA不具有传染性

E.为20面体对称的无包膜球形颗粒

9.引起婴幼儿急性胃肠炎的主要病原体是

A.新肠道病毒

B.志贺氏菌

C.Norwalk病毒

D.轮状病毒

E.大肠埃希菌

10.脊髓灰质炎病毒最主要的感染类型是

A.隐性感染

B.急性感染

C.慢性感染

D.潜伏感染

E.慢发感染

11.脊髓灰质炎病毒排出体外主要通过

A.鼻分泌物

B.眼分泌物

C.粪便

D.小便

E.飞沫

12.引起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的主要病原体是

A.柯萨奇病毒A组20型

B.腺病毒8型

C.新肠道病毒71型

D.新肠道病毒69型

E.新肠道病毒70型

13.我国目前使用的远期预防脊髓灰质炎的特异措施是

A.消毒病人排泄物,搞好水和饮食卫生

B.服用OPV

C.注射MMR

D.注射胎盘球蛋白或丙种球蛋白

E.注射成人血清

14.轮状病毒的命名是因其

A.负染后在电镜下可见病毒外形呈车轮状

B.具有双层衣壳,无包膜

C.是首先发现该病毒者的人名

D.反复周期性引起婴幼儿急性胃肠炎

E.病毒体呈现扁平形

15.Sabin疫苗是指

A.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

B.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

C.卡介苗

D.乙型肝炎疫苗

E.麻疹减毒活疫苗

16.轮状病毒的致泻机制是

A.小肠粘膜细胞cAMP水平升高,导致体液平衡紊乱

B.小肠粘膜cAMP水平升高,导致小肠细胞分泌过度

C.病毒直接损伤小肠粘膜细胞,绒毛脱落,腺窝细胞增生、分泌增多

D.病毒作用于肠壁神经系统,使肠功能紊乱

E.以上都不是

17.下列哪种病毒不属于肠道病毒

A.脊髓灰质炎病毒

B.柯萨基病毒

C.埃可病毒

D.EB病毒

E.轮状病毒

18.肠道病毒不会引起的疾病是

A.脊髓灰质炎

B.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C.心肌炎

D.疱疹性咽峡炎

E.流行性乙型脑炎

二、填空题

1.对人类致病的肠道病毒包括病毒、病毒、病毒和病毒。

2.对疑为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感染患者,进行细胞培养分离病毒时,常用的取材标本有、、、体液和活体组织等。

三、名词解释

1.轮状病毒

四、问答题

1.简述人类轮状病毒的主要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及免疫性

2.简述肠道病毒的生物学性状。

3.试述肠道病毒所致的主要疾病。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A型题1.C2.A3.A4.A5.B6.E7.D8.D9.D10.A11.C12.C13.B14.A15.A16.C17.D18.E

二、填空题

1.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新肠道病毒

2.咽拭子、直肠拭子、粪便

三、名词解释

1.归属于呼肠孤病毒科。直径60~80nm,无包膜含有双层衣壳的双链RNA病毒,其形同车轮状而得名,它是引起婴幼儿急性腹泻的主要病毒。

四.问答题

1.生物学性状

形态有双层衣壳,无包膜,外形呈轮状,病毒必须具有双层衣壳时才有传染性。

基因组极其编码的蛋白质其核酸为双链RNA,分11节段,每一片段含一个开放读框,分别编码结构蛋白(VP1、VP2、VP3、VP4、VP6、VP7)和非结构蛋白(NSP1~NSP5)。

其中VP6位于内衣壳,为组和亚组特异性抗原;VP4和VP7位于外衣壳,VP7为糖蛋白,是中和抗原,决定病毒血清型,VP4为病毒的血凝素,亦为重要的中和抗原。VP1~VP3位于核心。非结构蛋白为病毒酶或调节蛋白。

分型根据VP6的抗原性,轮状病毒分为7个组(A~G)和若干亚组。根据A组表面中和抗原VP7和VP4分14个G血清型和19个P血清型。

抵抗力在粪便中存活数天到数周。在室温下相对稳定。

2.病性和免疫性

人类易感的轮状病毒中以A组最为常见,是引起6个月~2岁婴幼儿严重胃肠炎的主要病原体,占病毒性胃肠炎的80%以上,是导致婴幼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温带地区晚秋和冬季是疾病发生的主要季节。

病毒主要经粪-口途径侵入人体,在小肠粘膜绒毛细胞内增殖,造成细胞溶解死亡,绒毛脱落,腺窝细胞增生、分泌增多,导致严重水样腹泻,水和电解质丧失。但一般为自限性,可完全恢复。若婴儿营养不良或已有脱水,不及时治疗,将导致婴儿死亡。

感染后机体可产生型特异性抗体,对同型病毒有保护作用,特别是肠道sIgA。对异型只有部分保护作用,机体可反复感染。

第22章肝炎病毒

测试题

一、选择题

A型题

1.甲型肝炎病毒属于

A.肠道病毒70型

B.肠道病毒72型

C.腺病毒8型

D.疱疹病毒6型

E.ECHO病毒

2.甲型肝炎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是

A.呼吸道传播

B.消化道传播

C.血液接触

D.蚊虫叮咬

E.性接触

3.HAV区别于其他肠道病毒的生物学特性是

A.形态

B.大小

C.结构

D.对热的抵抗力

E.目前无法细胞培养

4.HAV随粪便排出体外最主要的时间是

A.感染后1周内

B.发病2周后

C.发病前后2周内

D.恢复期

E.发病后1个月

5.Dane颗粒是指

A.HAV颗粒

B.完整的HBV颗粒

C.HBV球形颗粒

D.HBV管形颗粒

E.狂犬病病毒包涵体

6.HBV的核酸类型为

A.单正链RNA

B.单负链RNA

C.双链分节段DNA

D.双链环状DNA

E.双链RNA

7.乙型肝炎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是

A.消化道传播

B.血液、血制品传播

C.蚊虫叮咬

D.呼吸道传播

E.直接接触

8.下列病毒中抵抗力最强的是

A.脊髓灰质炎病毒

B.乙型肝炎病毒

C.乙脑病毒

D.单纯疱疹病毒

E.流感病毒

9.HBsAg在血清中的最主要存在形式是

A.小球形颗粒

B.管形颗粒

C.Dane颗粒

D.免疫球蛋白

免疫复合物

10.HBV感染的主要标志是

A.血中测出HBsAg

B.血中测出抗-HBs

C.血中测出HBcAg

D.血中测出HBeAg和抗-HBs

E.血中测出抗-HBe

11.HBV的免疫病理机制中包括

A.Ⅰ、Ⅱ型超敏反应

B.Ⅱ、Ⅲ型超敏反应

C.Ⅰ、Ⅳ型超敏反应

D.Ⅲ、Ⅳ型超敏反应

E.以上都不是

12.与原发性肝癌相关的病毒是

A.HAV

B.HBV

C.HIV

D.EBV

E.HSV-2

13.关于HBV的叙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核酸为双股线状DNA

B.其DNA多聚酶无逆转录酶功能

C.血中测出HBeAg是体内HBV复制的指标之一

D.可用减毒活疫苗特异性预防

E.主要传播方式为粪-口途径

14.下列哪种病毒为缺陷病毒

A.HAV

B.HBV

C.HCV

D.HDV

E.HEV

15.关于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下列叙述哪项正确

A.有感染性,有抗原性,能产生保护性抗体

B.无感染性,有抗原性,能产生非保护性抗体

C.有感染性,有抗原性,能产生非保护性抗体

D.无感染性,有抗原性,能产生保护性抗体

E.有感染性,无抗原性,不产生任何抗体

15.关于HAV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形态结构与肠道病毒相似

B.经粪-口传播

C.只有一个血清型

D.感染易转变成慢性

E.病后免疫力牢固

16.关于乙肝病毒e抗原,下列哪项不正确

A.是传染性高的指标

B.具有抗原性,能诱导人体产生相应抗体

C.是体内有HBV复制的指标

D.化学成分为可溶性蛋白

E.存在于Dane颗粒的最外层

17.关于乙型肝炎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致病机制主要是HBV对肝细胞的直接损伤

B.感染途径主要是非胃肠道途径和垂直传播

C.临床表现呈多样性

D.转为慢性迁延性肝炎的多见

E.有些可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

18.关于HBsAg,下列叙述哪项不正确

A.我国无症状携带者占人口总数的10%左右

B.少数无症状携带者肝脏有病理改变

C.是最早出现在血清中的抗原

D.阳性者不能作为献血员

E.其相应抗体出现表示传染性强

19.关于HBeAg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由HBVDNA的preC和C基因编码

B.相应抗体对人体有保护作用

C.是机体有HBV复制的指标

D.化学成分为可溶性蛋白

E.在人体血清中,不能与抗-HBc同时出现

20.与HBV致病机制无关的是

A.HBV体内增殖抑制CTL的活性

B.HBV的preC基因易变异

C.Ⅰ型超敏反应

D.Ⅳ型超敏反应

E.Ⅲ型超敏反应

21.关于丁型肝炎病毒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是一种缺陷病毒

B.其基因组是已知动物病毒中最小的基因组

C.传播途径与HBV相同

D.其感染常可导致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的症状加重与恶化

E.其抗原性弱,通常机体不产生相应抗体

22.肝炎病毒的传播途径不包括

A.粪-口途径

B.血液传播

C.接触传播

D.呼吸道传播

E.垂直传播

23.下列哪种情况不会出现HBsAg检测阳性

A.急性乙型肝炎的潜伏期和急性期

B.慢性乙型肝炎病人

C.无症状携带者

D.HBeAg阳性者

E.抗-HBs阳性者

24.患者恢复后,仅有低度免疫力的病毒是

A.甲型肝炎病毒

B.乙型肝炎病毒

C.丙型肝炎病毒

D.脊髓灰质炎病毒

E.麻疹病毒

25.关于肝炎病毒及其所致疾病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甲型肝炎一般不转为慢性

B.乙型肝炎病毒有致胎儿畸形危险

C.丙型肝炎病毒主要通过血液和血制品传播

D.丁型肝炎病毒为DNA病毒,必须在HBV或其他嗜肝细胞DNA病毒辅助下才能复制

E.戊型肝炎在新疆发生过一次大流行

26.HDV复制必须有下列哪种病毒存在

A.HAV

B.HBV

C.HCV

D.HDV

E.HEV

27.乙肝病毒感染不引起

A.急性肝炎

B.慢性肝炎

C.重症肝炎

D.肝豆状核变形

E.肝细胞癌

28.关于丙型肝炎病毒和丁型肝炎病毒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均为RNA型病毒

B.均需要依赖乙型肝炎病毒完成其病毒复制

C.均主要为经输血注射途径传播

D.均可有慢性携带者

E.均可导致慢性肝炎、肝硬化

29.关于HEV致病性,下列描述中错误的是

A.人感染HEV后可表现为临床型和亚临床型,成人中多见临床型。

B.HEV传播途径与甲型肝炎相似,同为粪-口途径传播为主,且可引起暴发或流行。

C.潜伏期为10天~60天,多数患者于发病后6周即好转并痊愈,不发展成为慢性肝炎。

D.潜伏期末和急性期初的病人粪便排毒量最大,粪便中HEV检出率最高。

E.孕妇患戊肝病死率可高达10%~20%,但病死率高低与其患戊肝时妊娠期的早晚无关。

二、填空题

1.甲型肝炎的传染源多为。甲型肝炎的传染期主要在和。

2.乙型肝炎的表面抗原阳性者血清标本,在电子显微镜下可观察到3种形态结构的颗粒,即、和-小球形颗粒。其中颗粒是由感染性的HBV颗粒,内含有和。

3.乙型肝炎的病毒基因组为双链环状DNA,内含4个开放读框,分别称为S区、C区、和--。在这两条DNA链中,长链为,较短的一链为。

4.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主要经4种传播途径,即经血液传播,日常生活密切接触传播,和。

5.人类感染丁型肝炎病毒,需要与乙型肝炎病毒混合感染,其方式有2种,即和。

6.戊型肝炎的主要传染源是期和期的患者。

三、名词解释

1.Dane颗粒

2.小球形颗粒

3.管形颗粒

四.问答题

1.简述甲型肝炎的传染源及其传播途径

2.试述乙型肝炎的血清学主要抗原抗体系统并简述其在疾病诊断中的意义

3.简述乙型肝炎病毒的致病性及免疫性

4.简述戊型肝炎病毒的致病性及免疫性

5.试比较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及戊型肝炎的预防措施的异同。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A型题1.B2.B3.D4.C5.B6.D7.B8.B9.A10.A11.D12.B13.C14.D15.D16.E17.A18.E19.E20.C21.E22.D23.E24.C25.D26.B27.D28.B29.E

HBsAg

HBeAg

抗-HBc

抗-HBe

抗-HBs

结果分析

IgM

IgG

+

+

-

-

-

-

急性乙肝潜伏期

+

+

+

-

-

-

急性乙肝早期

+

+/-

+

+

-

-

急性乙肝后期

+

+

-/+

+

-

-

慢性乙肝有HBV复制

+

-

-

+

+

-

慢性乙肝无或低度复制

-

-

-

+

-

+

乙肝恢复期

-

-

-

+

-

-/+

既往感染已恢复

-

-

-

-

-

+

接种过乙肝疫苗

二、填空题

1.甲型肝炎患者潜伏期末期、急性期早期

2.大球形颗粒,管形颗粒,大球形颗粒(DANE颗粒)DNADNA多聚酶

3.P区、X区、负链、正链

4.母婴传播,性接触传播

5.同时感染,重叠感染

6.潜伏期末,急性期初

三、名词解释

1.Dane颗粒:大球形颗粒具有感染性的HBV完整颗粒。

2.小球形颗粒:是由HBV感染肝细胞时产生的过剩病毒衣壳装配而成。

3.管形颗粒:是由小球形颗粒“串联而成”。

四.问答题

1.HAV的传染源多为患者。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患者粪便污染了水源,食物,水产品、食具、玩具和卫生用具等引起水型、食物型暴发或流行及通过生活密切接触经消化道传播引起散在发病。其次HAV也可经输血、注射传播,但几率很低。HAV的潜伏期为15~50天,病毒常在患者转氨酶升高前5~6天就存在患者的血液和粪便中。2周后肠道抗-HAVIgA及血清中抗-HAVIgM/IgG产生,粪便中不再排出病毒。

2.乙型肝炎病毒主要有3个抗原抗体系统1)HBsAg和抗-HBs系统:HBsAg为病毒体外壳蛋白、小球形颗粒及管形颗粒成分,包含PreS1、PreS2蛋白。HBsAg是检查乙肝感染的主要标志,并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HBs(中和抗体)。表面抗原始于感染后19天即在潜伏期早期便可检出,它分多个亚型,各亚型间有部分交叉免疫,其分布有地区性。2)HBcAg和抗-HBc系统:HBcAg为大球形颗粒的外衣壳成分,因为它被外衣壳蛋白包裹,在感染者血清中难以监测到HBcAg,它有很强的抗原性,刺激机体产生抗-HBcIgM类和IgG类两种非中和抗体,前者于发病早期,但一过性感染者其持续时间短,在IgM高峰后IgG出现并持续多年。3)HBeAg和抗HBe系统:HBeAg与HBcAg同时出现,HBeAg阳性与抗-HBcIgM阳性均为HBV复制活跃的指标。一过性感染患者,HBeAg持续时间较短,一般在其阴转后,出现对应的抗-HBe,为感染后时间较长以及有一定的保护作用,预后较好的征兆。诊断意义见下表:

3.乙肝传染源包括急性、慢性和无症状携带者。肝炎患者可分临床型和亚临床型,而临床型又分黄疸型和无黄疸型。作为传染源,意义较大的为无症状携带者,其次为慢性患者、急性患者。在急性患者中,亚临床传染源意义大于临床型,而在临床型中又以无黄疸型大于黄疸型。依其传播途径重要性依次为母婴传播,经血液、日常密切接触及性接触传播。HBsAg阳性的母亲导致母婴传播率40%~50%,如母亲HBsAg和HBeAg双阳性,则母婴传播率高达90%~%。人群中至少占40%HBsAg携带者由母婴传播而来。乙肝病例中约50%有血液暴露史。母婴传播、日常生活密切接触及性接触传播,共同构成HBV感染的家庭内聚集性分布。人感染HBV后。由于不同个体的免疫应答反应不同及HBV毒株及数量的差异,造成转归的多样性。HBV的外衣壳PreS2和PreS1抗原与肝细胞多聚白蛋白受体、IgA受体等结合并吸附于肝细胞膜表面,继而侵入肝细胞内进行病毒复制并释放子代病毒体至循环血液中。在血液中被抗病毒抗原致敏CD8+细胞毒T细胞(CTL)可选择性杀伤受感染的肝细胞。当受感染肝细胞较少,而机体免疫应答反应又正常,则细胞外HBV易被中和抗体(抗-HBs)所清除,表现为一过性感染或自限性急性乙肝。当大量肝细胞被HBV感染,机体的免疫应答又超常,则发生CTL大量破坏肝细胞,引起重症肝炎。如果胎儿宫腔内感染或新生儿HBV,由于其机体免疫功能低下,被HBV感染的肝细胞仅有一部分被CTL杀伤,则造成肝细胞内外持续存在HBV,表现为HBsAg携带状态或慢性肝炎。当成人免疫力功能低下或感染HBV免疫逃逸变异株,也可发生持续性感染。此外,免疫复合物及自身免疫反应,在HBV致机体肝脏病理损伤方面也起重要作用。

4.戊型肝炎的传染源主要是潜伏期末至发病初期的病人,病人发病2周后,一般不再从粪便中排出病毒。本病无慢性肝炎。潜伏期平均40天,病毒主要经粪口传播,与甲肝传播途径相似。HEV感染水型流行较甲肝多见。人HEV后,表现为临床型和亚临床型两种结局,儿童以亚临床型多见,成人以临床型多见,因此戊肝表现为15~39岁高发。病死率较高,1%~2%,其首要原因是孕妇患戊肝后病死率可达10%~20%,且易发生流产与死胎,尤其妊娠期后期(妊娠7~9月)的孕妇的病死率最高。人感染HEV,部分患者血清中开始出现抗-HEVIgG至病后12个月,大约累积占95%的患者抗-HEVIgG阳转。抗HEVIgG阳性者1~2年内不再感染发病,表明有中和抗体,但病后免疫力不十分稳固。抗-HEVIgM阳性,可确诊患者受HEV感染。

5.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均为以粪口途径传播为主的传染病,预防策略首要以切断传播途径,改善水源和饮食卫生为主的综合性措施。目前,已研制成功甲肝减毒活疫苗和灭活疫苗,均有良好的免疫效果,适用人群主要为学龄儿童及抗-HAVIgG阴性的高危暴露职业的特殊人群,如幼托保育员、医生、环保工人等。戊型肝炎尚缺乏特异性预防措施。乙型、丙型和丁型肝炎均为肠道外传播,由于目前已研制成功乙肝基因工程疫苗,接种疫苗能有效的预防乙肝和丁肝。接种乙肝疫苗要放在阻断母婴传播上,即新生儿出生24小时内、3、6月龄各肌注5μg,其次对暴露于血液的高危人群,也应实行上述0、1、6个月间隔地注射。此外,加强血源筛选和管理,避免医源性污染以及实行婚前检查等也是有效的措施。丙型肝炎的母婴传播率低,且目前尚无疫苗,故丙型肝炎的预防措施宜采取加强血源管理,避免医源性感染为主。

                

转载注明  http://www.yidannajf.com/fbby/10642.html

首页|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广告合作|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版权所有 小儿麻痹症_小儿麻痹症常识_小儿麻痹症常识网站 
Copyright 2012-202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