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灰质炎的中医治疗

时间:2014-10-28来源:并发病症 作者:佚名 点击:

脑脊液可有改变,仅发展到此期不再进展,不发生瘫痪,称无瘫痪型

病毒经口鼻咽传入局部淋巴结后,一直进入血循环,若病变在感染早期即中止发展,停留于病毒血症阶段,即所谓顿挫型,此为脊髓灰质炎最普遍的结局仅有少数侵犯中枢神经系统,进入瘫痪期脊髓灰质炎的典型病变在神经系,主要损害见于脊髓,以颈段及腰段受害最甚,损害直接累及前角灰质运动细胞脊髓后、后根神经节也可受累,但程度较轻,延脑、桥脑等包括全部中枢神经系统也可受侵受累的部位与临床症状有密切关系,膈肌、肋间肌受累可出现呼吸困难若病变在延脑、脑干或神经核可导致相应的中枢系统临床症状,若神经细胞已坏死,不能恢复,长期以后,可见肌肉萎缩,骨骼变形

临床表现:

脊髓灰质炎病毒属微小rna肠道病毒,直径24-30nm,耐冷,60℃半小时可灭活,病毒分ⅰ型、ⅱ型、ⅲ型,无交叉免疫,预防接种时,三型疫苗均需应用

中医病因病机分析:

病毒分离:病程第1周可自鼻咽分泌物及粪便中分离出脊髓灰质炎病毒野毒株

脊髓灰质炎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见于幼儿,部分患者可发生弛缓性神经麻痹,故又名“小儿麻痹症”临床特征为发热、上呼吸道炎症,头痛、肢体疼痛与瘫痪相当于中医学中的“痿疫”、“软脚瘟”等

脑脊液检查:瘫痪前期脑脊液清亮或微混,压力增高,细胞数50-300/mm3或稍高,早期以中性粒细胞为主,以后以淋巴细胞为主,球蛋白增高,糖和氯化物正常病后2-3周细胞恢复正常蛋白质持续时间长,第4-10周恢复

血清学检查:取急性期早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测定补体结合抗体,如恢复期抗体滴度较早期有4倍以上增长,有助于诊断,特异性igm抗体增高也有助于诊断

本病属中医暑湿类温病,是由暑湿热毒之邪侵袭所致病初邪从口鼻而入,侵犯肺胃,故而表现发热、头痛、咽痛、呕吐、恶心等中呼吸道及消化道症状若正能胜邪,病解;如不能抗邪外出,则湿热交蒸,发热多汗,头痛身痛,神志不宁,相当于病毒血症及脑膜炎症病变阶段;如湿热浸淫,阻滞筋脉,而致肢体麻痹,即运动神经受损,出现弛缓性瘫痪轻者逐渐康复,重者气血肝肾亏损,渐成痿证,后遗肢体畸形如邪毒深重,痰阻气机,邪陷心包,肺气欲竭,脉微欲绝,则类同脑干型,表现中枢呼吸循环衰竭险证

恢复期:瘫痪后1-2周开始恢复功能,先以足趾为起点,逐渐上升到胫部及股部膝腱反射也渐恢复,轻症1-3月,重者往往需要6-18个月或更久才能部分恢复,6月以后减慢,以后恢复更慢或不易恢复

病原体:

现代医学病理:

实验室检查:

潜伏期:3-35日,多为5-14天

瘫痪期:瘫痪多出现在双峰热的第二峰的1-2天后;不典型病例,病程无明显分期,症状可轻可重瘫痪期可先出现腹壁反射消失,膝腱反射减弱至消失瘫痪随发热而加重,在5-10天内,瘫痪达高峰,轻症持续1-2天,重症持续半月体温下降后,瘫痪不再进展根据病理及临床表现,将瘫痪分为脊髓型、延髓型、延髓脊髓型、脑炎型

瘫痪前期:体温下降后,经过1-6天体温再次上升而进入瘫痪前期,表现双峰热,不少病例前驱期不明显,发病时就出现头痛加重,烦躁或嗜睡、多汗、全身肌肉疼痛,以颈、背、四肢更著

前驱期:出现发热、头痛、咽痛及恶心、呕吐、腹泻或便秘表现上呼吸道和消化道症状一般经过1-4日后热退如不再发展而痊愈,称为顿挫型,不易确诊

后遗症期:病变处神经受损较重,其所支配的肌群因失去神经冲动而废用,以致肌肉萎缩而松弛,重者不能站、足内翻、外翻、足下垂、肢体变细缩短,脊柱侧弯或前凸等



转载注明  http://www.yidannajf.com/bfbz/92.html

首页|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广告合作|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版权所有 小儿麻痹症_小儿麻痹症常识_小儿麻痹症常识网站 
Copyright 2012-202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