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见轮椅女孩,逐梦篮球

时间:2023-4-13来源:并发病症 作者:佚名 点击: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符畅

图、拍摄/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周巍宋金峪蔡嘉鸿

编导/林心怡

剪辑/王绮静

海报设计/麦宇恒

运球、转身、突破、刹车、投篮……8月11日上午,广州市残疾人体育运动中心篮球场上,一场循环对抗赛正在进行。篮球不断撞击地面的“嘭嘭”声、轮椅快速变向发出的摩擦声,与队员之间的呐喊声交织,在“刻苦训练,为国争光”的标语下,战况一度十分激烈。

广州市残疾人体育运动中心内,轮椅篮球队正在训练

这是广东省女子轮椅篮球队日常训练的一个场景。这群女孩,年龄最大的32岁,最小的还不满17岁。一年天,她们封闭训练的时间超过天,平均每天投篮超过个。汗水、血泡、老茧,见证着她们“破茧成蝶”的漫长过程,她们以日复一日的坚持,追逐着心中的“篮球梦”。

广州市残疾人体育运动中心内,轮椅篮球队正在进行对抗训练赛

轮椅上的篮球女孩从自卑走向自信

轮椅篮球是针对下肢截肢、小儿麻痹症或脊柱损伤人员开展的运动项目,最早起源于年,年被列为残奥会正式比赛项目。上世纪80年代,轮椅篮球运动被引入中国。

“80年代初期,男子轮椅篮球最早作为康复项目开始在国内开展,年北京申奥成功后,年全国女子轮椅篮球项目才开展起来。”国家女子轮椅篮球队、广东省女子轮椅篮球队主教练陈琦说。

轮椅篮球队注重上肢训练,日复一日的训练让队员们的手都起满了老茧,“脏黑”的手掌是努力训练的证明

因为对抗激烈,翻车已是家常便饭,队员们都习以为常

和健全人打篮球相比,轮椅篮球运动员的成长之路,显然更为崎岖艰难。

陈琦指出,首先是运动员的选拔,轮椅篮球运动员大多是受伤后“半路出家”的,而不是从小开始接受训练,在篮球知识和篮球技巧的领悟方面参差不齐。

陈琦教练在训练赛结束后做技术总结

另一个难点在于对轮椅的控制,由于竞赛轮椅没有刹车,启停全凭运动员双手操控,如何将冰冷的轮椅变成“身体的一部分”,需要经历反复强化的过程。

“例如,通过爬坡、负重、有氧运动、5公里(耐力跑)等方法来提高轮椅的操控性,从而达到人、车、球三合一驾驭自如的状态。”他说。

轮椅篮球队在训练馆的无障碍通道进行爬坡训练

长久下来,姑娘们的双手长满了水泡,挑破水泡变成血泡,再磨砺成厚厚的老茧。

“这个过程真的很煎熬,挺过来了就好。如果中途放弃的话,我觉得放弃的不仅仅是篮球,更是放弃了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国家女子轮椅篮球队、广东省女子轮椅篮球队队长林穗玲说。

广州市残疾人体育运动中心内,轮椅篮球队正在进行对抗训练赛。广东省女子轮椅篮球队助理教练兼队长林穗玲(中)带球进攻

林穗玲年出生于河源,几个月大的时候,因脊髓灰质炎导致腿部残疾,从小只能拄着拐杖行走,村里人同情的眼光、嘲笑的声音,让她变得敏感自卑。

17岁那年,通过当地残联选拔,林穗玲来到广州市残疾人体育运动中心轮椅篮球队,见到坐着轮椅的残疾人在球场上追赶、拼抢,她第一反应是“真酷,好玩,我也想试试!”

轮椅篮球队训练强度大,汗珠挂满了林穗玲的脸庞

林穗玲在健身房进行力量训练

铆着一股不服输的劲,林穗玲成功通过试训。此后的十一年,她从一名年轻小将,逐渐成长为主力队员,收获了四个全国冠军、三个国际赛事冠军,更在东京残奥会上带领中国队摘得银牌,并担任年北京冬残奥会火炬手。

作为广东省女子轮椅篮球队助理教练兼队长,林穗玲(中)召集队员们宣布当日训练内容

广东省女子轮椅篮球队助理教练兼队长林穗玲在给队员们讲解战术

她坦言,自己也曾遇到过特别困难的时刻,起初有大半年时间,无论如何换方法、改动作,她都找不到投篮的感觉,让她一度怀疑自己是不是不适合打篮球。“教练的指导、队友的鼓励,帮助我调整心态。幸好有他们,我才没有放弃。”她说。

如今,赛场上的她,熠熠发光,再也不是当年说话也脸红的小女孩。

回顾这些年的运动生涯,林穗玲表示,轮椅篮球不仅给她带来了荣誉,更重要的是心态上的变化。“自信是最重要的,有了自信,做什么都会充满动力”。

左佩烯(左)与林穗玲配对训练

林穗玲与“00后”小将左佩烯在场边观战

老队员做榜样传承体育精神

目前,广东省女子轮椅篮球队共有13名在训队员,其中5名是老运动员,新队员占了更大的比例。

“这5名老运动员都是国家女子轮椅篮球队主力,我们通过以老带新,将老队员的比赛经验、意识和技术融入日常训练中,从而带动新队员一起进步。”陈琦说。

轮椅篮球队在进行抢球训练

去年,东京残奥会女子轮椅篮球比赛中,以广东队为班底的中国轮椅女篮摘得银牌,创造历史最佳战绩,也让中国轮椅篮球首次站上奥运会领奖台。全国第十一届残运会上,广东女队获得金牌,成功卫冕;广东男队也击败了八连冠的北京队,收获全运会史上第一个冠军。

前辈们的赫赫战绩,无形中也激励着年轻队员们。

训练间隙,小憩片刻,左佩烯在场边转球

左佩烯在进行高位下拉训练

“打比赛太帅了!她们打了十几年,都能坚持下来,我想向她们学习,或许也能成为她们那样优秀。”还不满17岁的最小队员左佩烯说。

年的一场车祸,让年仅12岁的左佩烯高位截瘫,从此只能依靠轮椅行动。“那时,整个人都处于黑暗中,非常迷茫。偶尔外出,面对别人异样的眼光,心里只想赶快逃离,不想去面对。”她说。

左佩烯独自加练罚球

年,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左佩烯从清远来到广州,开始接触轮椅篮球项目,因为太辛苦,她几次动了想要放弃的念头。

“强度太大,感觉自己承受不了。”她说,情绪上来的时候,别人怎么劝她都不听,甚至拒绝训练。“现在想想,自己做得非常不对。”她说,过程中,教练、队友的鼓励和开导,让她渐渐明白事理,学会坚持。

训练结束后,教练与队员们在宿舍走廊里喝茶聊天

队员们在宿舍里养了很多绿植,左佩烯正在给它们浇水

两年来,左佩烯越来越感受到,轮椅篮球给自己带来的改变。“身体上,从无法感知大小便,到现在有点感觉;心态上,我整个人都自信、开朗了,即使和别人对视也一点都不害怕了。”她说。

林穗玲用筋膜枪为左佩烯放松肌肉

更难能可贵的,是队友之间真挚的情谊。“训练上不懂的,队长都会教我。我半夜生病发高烧,医院、一直照顾我。现在我们住在一个宿舍,有什么情绪我都会跟她说,她也很耐心地开导我,就像我的亲姐姐一样。”她说。

林穗玲正在为左佩烯演示如何维护保养比赛用的轮椅

林穗玲(左)和左佩烯(右)在进行双杠臂屈伸训练

陈琦表示,现阶段,姑娘们正积极备战广东省第九届残运会,以及将在阿联酋迪拜举行的轮椅篮球世界锦标赛国家队的筛选赛。他透露,世锦赛是巴黎残奥会预选赛名额争夺赛,“希望广东队的运动员刻苦训练能有更多的队员入选国家队,更希望入选的队员能有很好的发挥,代表国家站上世界赛场,为国争光!”

训练结束后,队员们到饭堂排队打饭

队员们在饭堂用餐

《羊城晚报》年8月13日A12版报道

来源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陈婉允

校对

彭继业



转载注明  http://www.yidannajf.com/bfbz/15165.html

首页|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广告合作|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版权所有 小儿麻痹症_小儿麻痹症常识_小儿麻痹症常识网站 
Copyright 2012-202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