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药时,喝水有讲究
作者:张勇,副主任药师,执业药师,四川省医院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服药喝水要注意很多细节,讲究科学性,否则会影响药效甚至对身体造成危害。服用大多数药物,宜喝水(温水)~毫升。一般情况下,患者服药前,应当先喝一口水湿润下咽部和食道,服药时再饮用~毫升水。
若增加饮水量,可加速药物通过咽部、食道,进入胃,继而增加胃的排空速率,使药物更快到达肠部,提高吸收速率(多数药物在小肠吸收)。增加饮水量,对溶解度低而剂量大的药物也能增加溶出量,使吸收量增加,从而提高血药浓度。
有些药需要多喝水喹诺酮类(诺氟沙星、左氧氟沙星等)、磺胺类(复方磺胺甲噁唑、柳氮磺吡啶等)药物,由于其代谢产物溶解度低,易在泌尿道析出结晶,引起结晶尿、血尿、尿痛等,所以服药期间也要多喝水,。
抗病毒药阿昔洛韦、万乃洛韦等由于可以导致药物结晶性肾衰,因此服药期间宜多喝水。
服用盐类泻药(硫酸镁、硫酸钠等)、解热镇痛药(对乙酰氨基酚等),要尽可能多喝水。因为下泻或出汗丢失的水分需要及时补充。
有些药品需要少喝水胃药:
如铝碳酸镁、氢氧化铝凝胶等,服药时不宜多喝水,一般只需50毫升水送服即可,且服药后半小时内不宜喝水。本品为抗酸与胃粘膜保护类药品,具有独特的大分子层状网络结构,能迅速改善或缓解胃酸过多引起的各种病症。喝水过多或服药后马上喝水,会使覆盖在受损胃黏膜上的药物颗粒减少,保护膜稀释变薄,从而影响疗效。
散剂:
如蒙脱石散(思密达)只需50毫升水冲服即可。
有些药品需要不喝水止咳糖浆、含片类药物服用后会黏附在咽部,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从而起到消炎、止咳作用。如果喝过多水,会把咽部药物有效成分冲掉,使局部药物浓度降低,影响药效。一般要求服完止咳糖浆、含片后,5-10分钟内不要喝水。
口崩片是一种放在舌面30秒内即能自动崩解成无数微粒的新型药物制剂。它崩解速度快、吸收迅速,适合一些特殊病人如老年痴呆症、癫痫病人等和孩子服用。服用口崩片前后一般不需喝水,尤其是经口腔黏膜吸收的急救药品或须迅速起效的药品,如硝酸甘油、硝苯地平、硫酸沙丁胺醇等口崩片在含服后切忌立即喝水,否则会将口腔中的药物冲入胃里,影响疗效。
咀嚼片是指于口腔中咀嚼或吮服使片溶化后吞服的片剂,常加入蔗糖、薄荷油等甜味剂及食用香料调整口味。药片经嚼碎后表面积增大,可促进药物在体内的溶解和吸收,即使在缺水状态下也可以保证按时服药,尤其适合老人、小孩、中风患者、吞服困难及胃肠功能差的患者,可以减少药物对胃肠道的负担。
有些药品不能用热水服助消化类:
如胃蛋白酶合剂、胰蛋白酶、多酶片、酵母片等,均含有助消化的酶类。酶是一种活性蛋白质,遇热后会凝固变性,失去药效。
维生素类:
如维生素C,遇热后易氧化分解,而失去药效。
活疫苗类:
如小儿麻痹症糖丸,含有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服用时应当用凉开水送服,否则疫苗灭活,不能起到免疫机体、预防传染病的作用。
含活性菌类:
乳酶生为活肠球菌的干燥制剂,整肠生含有地衣芽孢杆菌,妈咪爱含有肠球菌和枯草杆菌,合生元(儿童益生菌冲剂)含有嗜酸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等遇热后活性菌会被破坏。
药师提醒切勿干吞药片,因为干吞药片时,药片“滞留”于食道中,对食道黏膜产生刺激,轻者造成黏膜损伤,产生浅表溃疡,重者引起出血等。多喝水是指一天至少毫升,少喝水是指用50毫升左右水送服。但需注意,患有严重心脏病、肾病(因为喝水太多会加重心、肾负担)的患者以及未成年人(特别是婴、幼儿),不适合上述“喝水”的衡量标准,这类人如何喝水,应咨询医生,不要自行确定。药师提醒- 上一篇文章: 这些食物别再给孩子吃了要出人命的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