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南古圩

时间:2021-4-20来源:饮食保健 作者:佚名 点击:

一说起圩,便使我想起,《史记·孔子世家》中的“孔子生而圩顶,故名丘”。圩顶,即头顶凹陷,所以司马贞在《索隐》中说“圩顶言顶上窳也,故孔子顶如反宇;反宇者,若屋宇之反,中低而四傍高也”。而宋代杨万里曾写“圩田元是一平湖,凭伏儿郎筑作圩”,里面的“圩”指的是低洼地区周围防水的堤,即闲水高于田筑堤而扞水。古时,对“圩”也有“圩田岁岁镇逢秋,圩户家家不识愁”、“年年圩长集圩丁,不要招呼自要行”、“六七月头无点雨,试登高处看圩田”、“一眼圩田翠不分,行到秋苗初熟处”等优美诗词。

圩,最常见的解释,为农村集市,也同“墟”。“赶圩”是中国的民间风俗,流行全国,福建、广东、浙江沿海的人多半叫“赶圩”,西南各省的很多省份又叫“赶场”,北方叫“赶集”,云南叫“赶街”,岭南叫“赶务”,潮汕人叫“斗圩”,其叫法繁多。溪南古圩,是一个“斗圩”的地方,人们都叫之“溪南圩”,一个二万多人口的集市,其“斗圩”的人除了溪南乡里人,也有来自梅塘前后的人们。所以,溪南圩也是一个大集市,其商贸自然十分繁荣。

溪南古圩,其实并不古,据不确切了解,其建圩应该在民国前后,有近百年的历史。溪南圩的由来,来自于榕江的发展。所以,溪南圩也与“圩”的低洼地区周围防水的堤的说法,有一定的渊源。解放前榕江的商贸十分活跃,榕江上货船穿梭往来,从汕头经揭阳,到普宁溪南,往上再至里湖、河婆等进行运输,溪南圩是中间的补给站。由于溪南圩为溪南中央核心位置,其交通四通八达、人来人往,天时地利人和的地理位置,码头商贸十分活跃,慢慢聚拢了人气、商圈,形成了二、五、八日的圩日,赶集者来自四海八方方圆几十里数万人,有数百个村落的农副产品来此集散,后来也有了建材、农具、小百货、布匹服装、餐饮、服务业等商铺形成,这即是溪南圩的前身“堤畔圩”。

而建国后,榕江下游三洲设拦河坝,航线中断,水上货运逐渐停歇。后来堤防加固,圩场便内移,堤畔圩渐变成了今日所见的溪南圩。所以,溪南圩留给溪南、社山、安仁、大东山、梅塘、里湖、棉湖等的人们,都有着一个难忘而美好的记忆,特别是80后以上年纪的记忆尤甚。如今一想起溪南圩,那香气扑人外脆里嫩的浮油炸豆干其香味似乎能够闻到,那甜鲜可口特好吃的粿条汤、面皮汤想着就流涎,那卖鸡卖鸭卖鹅卖菜卖鱼等的熙熙攘攘喧哗噪闹的声间依稀还在耳畔,那电影戏放映电影孩子想看又买不起电影票而在外面听着里面刀枪炮声而走来走去的猴急的心情仍在,一切的一切,孩提时的事情仿然回放着,仿佛停留在溪南圩以前的时刻,圩的气息圩的味道,难忘而美好。

其实,溪南圩并不大,原是两纵四横的几条圩道,中间隔着一条分开的乡道,圩道两旁都有开店或做着摆摊做买卖的人,以及来来往往“斗圩”的人们。每到二、五、八日,居住在附近四里八乡的乡亲们把约定俗成的溪南集市交易日叫圩日。远远近近的村民,都不约而同,从四面八方纷至沓来,车水马龙,圩道上挤满了摆卖的商贩和购买的人群,到处人山人海,就这样人挤着人人挨着人把圩道围个水泄不通,讨价还价的叫卖声喧闹声响彻云天。这可以想像,那上千、上万、数万的人,拥在几条不足几百米的圩道上,场面是多么的壮观、热闹。

天刚灰濛濛的,圩便“斗”了起来了。农村人都起得早,“斗”圩也“斗”得早,附近的村民就这样,把自家种的蔬菜、自家养的鸡鸭、自家渔池养的鱼、自家做的筐、箩、筛、花篮、畚箕、簸箕、甑笼、蒲扇、草席、竹椅、耙篦、抠筢、尖担、扁担等的,或手提着或肩挑着,喜笑颜开地拿到圩上出卖,然后再购点必须的物品回去。所以,一大早溪南圩便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吆叫卖喝声不断,熙熙攘攘接踵摩肩的,如过大节一般。溪南圩是“斗”上午圩的,“斗圩”也须赶得早,人们从家里出来早饭都来不及吃,来到圩内做了买卖有闲暇时或至响午,才到“店铺”里来碗粿条汤,那美美的味道很令人痴往。

溪南圩的圩内贸易,是约定俗成、分门别类、井然有序的,物品有吃的、用的、穿的、吃的,林林总总,五花八门,应有尽有。圩集也分门别类,成了各种专业化的小市场,有如牛圩、猪崽、鸡鸭、竹货、菜圩、菜籽菜苗、鱼圩、糖铺、百货、衣服、铁货等各个角落,四乡八里赶来的人们,或买或卖的,都各自往所需的角落赶。记忆中,圩的中心在溪南老戏剧院的前面,卖菜、卖竹货、卖菜苗菜籽、卖鸡鸭、鸡鸭苗、百货、修表、衣服等的都有,是一个十分繁华的地方,经常人挤着人,人围着人,热闹非凡。

溪南圩除了有买者,有卖者,还有这么一拨人,熟悉市场行情,善于观形察色,凭三寸不烂之舌给买卖双方牵线搭桥调解斡旋,在力促成交后收取买卖双方的佣金,这拨人在当地叫“中人”,如猪崽圩的中人,就简称“猪中”。至于那笔佣金,自然也叫“中人钱”。潮汕俗语有嘲讽“猪中”说“卖者唔切(不急),买者唔切,就‘猪中’最切”。买卖一旦成交,过秤双方各持单据一张,“猪中”就能正常收取买主和卖主付给的佣金,即金额2%。这是以后圩市很具特色的一种买卖中介,现在难得一见。

由于溪南圩热闹噪杂,也出了“扒龟”(扒手)行业,专门偷或拿人家的东西,所以上圩的人们,也格外的小心,防范口袋里的钱、车上买的东西等被偷,走着赶着时,还时不时偷偷地用手压了压自己的口袋,看看钱还在不在?记得,也听说有偷猪肉的,用一个手提塑料篮,里面装着一个反搭铁钩,假装到猪肉砧那儿买猪肉,专门挑生意好的猪肉摊下手。一上前,她便随手的便将塑料篮放于猪肉上,暗暗用力压了一下,挑挑拣拣起猪肉来。她用手拿起来猪肉左看右看,然后嫌肥嫌瘦的,转移卖肉的注意力,喋喋不休的弄得卖肉的很烦,忙做着其他顾客的生意,说不卖给她猪肉,她便提着篮子走了,神不知鬼不觉的便钩走了一块猪肉……

作为小孩的我,常常跟着父母亲来溪南圩“斗圩”,见到猪笼装着猪仔出卖的,有老伯脚下摆着几只绑着鸡鸭待售的,有面前摆着一个装满着水灵灵的菜的竹筐等待购卖煮的,有竹编制不及膝盖的鸡围鸭围里面围着一圈或黄或黑或白相间毛绒绑可爱的鸡鸭苗出售的,有卖葱蒜芫荽白菜萝卜菜心等蔬菜的,有卖竹椅、畚箕、抠筢、尖担、扁担、草席等的,就这样令我看得眼不暇接眼花瞭乱,有如《红楼梦》中的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一样,处处感到是新鲜。

母亲经常来这儿,买鸡苗鸭苗,一只几毛钱或一元钱,回家养大了,过年过节时我们便有鸡鸭肉吃了。有时,她也会买一些茄子、青瓜、苦瓜、白菜等菜苗回家种,或买一些萝卜、茼蒿、芫荽等的菜籽回家播,在自家地里种了播了,再浇上农家肥长大了,便是一家餐桌上的蔬菜。她还会买上一些竹筐、竹笠、竹椅、畚箕、抠筢、扁担、尿桶等的,以家用或地里用,记忆中抠筢是最常买的,因为家中的煮饭做菜灶里烧的,都是拿着抠筢往榕江边的竹林里抠的,装了一整竹筐后便挑回家晒干了烧火用。

有时,母亲还会到旁边的百货商店,买一些针头线脑,买上一个热水瓶,买上樟脑丸,量上几尺绑裤子的橡皮巾等的。孩子时,农村都很穷,穿了的短裤是长裤,绑的橡皮巾断了或松了,母亲便会用拆了,重新用新的橡皮巾用针线缝好,重新让我们穿。我最喜欢的,还是母亲带着到,到溪南圩买新衣服,但这样的好事,并不是什么时候都有的,也仅有偶尔过年才买的。家里穷,就连过年买新衣服,也是好几年才买一次。更多的是,我穿的衣服,大多都是哥哥淘汰下来旧的,有时还穿着母亲补了补丁很难看的衣服,甚至好些年过年时还穿着旧衣服。所以,买新衣服对于我来说,是一种奢望,也有如过年。母亲就这样的带着我看了一家又一家的店,比了一家又一家的价,然后选上布料很土但结实价格便宜的衣服买了。我心中虽不是很高兴,毕竟是新的,过年穿着还是开开心的。

有时,母亲也会带着我,到圩埔头的老店铺,吃上一碗面片汤。那是用辗薄了的面片,晒干后煮的,里放上虾籽、葱花,有时会有几片肉酵片,但吃起来却是十分的美味,也不知道是怎样做出的,总之很香,回味无味,吃了一碗还想再吃。偶尔的,母亲也会奢侈一番,带着我们吃粿条汤,也是用煮鸡鸭的高汤做的,里面有鱿鱼、肉片、肉圆、肉酵,还有油条,再撒上一些蒜油、芹菜末,要多好吃就有多好吃,汤水十分鲜美,仿佛肉片的猪是刚宰的,鱿鱼刚是从海里捞上来的一样,那是一辈子再也吃不到的那种味道,唇齿留香,抹嘴之后还眼痴痴的盯着店铺里面,任母亲拉着才想到走了。

后来,在溪南中学读书时,我也曾多次在溪南圩的乡道引榕沟旁,吃普宁浮油炸豆干、六角羹、春卷解馋。记忆中最深刻的,还是那炸豆干,有时为五毛钱三角,后来涨到了一元钱五块,花上五毛钱,就能吃到香气扑人,微焦金黄肉嫩外脆的豆干。就这样围着一张小桌,坐于一小方凳上,看着炸豆干的阿伯,把几块白皙的豆干扔进滚烫的油鼎里,豆干在油水中“吱吱喳喳”翻滚喷涨着。不一会儿便炸得微黄涨开浮至油面,阿伯便用竹筷子翻了几番,见火侯差不多,便夹起放于搁于鼎内的中空竹圆架,将油稍为掠干,便把豆干夹起放于砧板了。

手起手落刀起刀落的,“达达”几声,一块四方形的豆干便分为三角的四块,你还回不过神来,他已将装于小盘热汽腾腾的金黄皙白分明的豆干,搁于面前,那香气早已飘入心肺。禁不住诱惑的我,马上的拿筷子夹起,蘸着阿伯特制的葱蒜盐水、辣椒水,吃着葱蒜的香气辣椒的辣嘴夹杂着微咸脆香嫩滑,那种好吃的味道,总是那么的令人难以忘怀。于是我也常常感叹,天底最好吃的的美味,莫过了这么一小盘的浮油炸豆干了。也不知怎的,这么多年来吃了许多炸豆干,我已很难吃到以前的那种好吃的味道了,或许这辈子再也吃不到了。

溪南圩圩埔过乡道的对面,原来是一电影院。在七、八十年代,就连用电都没有,更别说是看电视了。所以,看电影也是一种奢望,也是一件幸福的事儿。很多时候,我很羡慕读小学同班的一个同学,因为他的父亲于溪南电影院上班,由于看门的熟悉,他可以偷偷的溜进去看电影。而我,只能在电影院的外边,独自徘徊,听着里面的打斗声音,心头痒痒的,左瞧右看的,坐立不安。记得我读三年时,曾与一邻居同学,逃课至溪南电视院看电影,那时他骑着自行车带着我,在进上村“象椰”路头下坡时,由于车速太快,刹车不住,我从后面摔了下来,脚也被车轮的钢筋辗到了,很痛也流了许多血。但我仅是简单的包扎,然后又兴味盎然往电影院赶,怕错过了播放的时间,因有只有这一场同班的另一个同学能帮我们混进去里面的看电影。好像当时放的那部《少年犯》的影片,具体的内容我记不得了,但记忆清晰的是,我们被老师发觉了,老师罚我们于课堂讲台上,站了二节课,面壁思过……

溪南电影院能容纳几百人,其面前有一个小窗口的,是专门卖票的。旁边有卖零食的,有卖熟玉米、甘蔗、爆米花、雪条雪糕、汽水等的,供那些看电影的人吃,记得我也曾买过吃过,十分好吃。好像花上五分钱,便能买一条雪条;花上一毛钱,便能买一条雪糕。雪条是那绿豆雪条,吃着甜甜的冰冰的还有豆香,很好吃。雪糕吃着有牛奶着,吮上一口,那乳白冰凉的雪糕留在舌头上,奶香冰凉的味道,吃着身心都舒畅了。其实,溪南圩电影院前,就有一个专门批发零售雪条雪糕的,生意十分的火爆。记忆中,哥哥很具生意头脑,在上小学暑假时,便已懂得,找家人要了几元钱,来溪南圩电影院前批发雪条雪糕的店子,拿货出去卖了。那时租上一个装雪条的泡沫箱子,内放着一个像保温瓶芯一样的,外面用一个用布包着的塞子,就这样推着自行车,于寨前寨后叫卖,赚钱交学费。

对于溪南圩,记忆深刻的,还是在榕江堤岸下坡的那个“路头”,旁边有一个小店,专门卖烟卖糖粒卖“胺仔”等的,孩子们都喜欢去那儿买东西。在溪南中学上学,起起落落来来回回的都需要从那儿经过,对于这个小店的记忆十分的熟悉。小店主是一个中年男人,是一个残疾人,好像是小儿麻痹症留下的后遗症的,一只脚很小,走路时经常拄着拐杖,但是孩子们都不怕他,因为他对孩子很和蔼,也十分亲切,更重要的是他那儿有好吃好玩的东西。而我,喜欢在他那儿,买上一段钓鱼线,买上几个鱼钩,然后再在村子里找一根小竹条,削平后系着,再装上一小段蔗叶中间芯的浮标,钩上蚯蚓钓鱼。那时能钓到“苦腥丝”、“巴毛”、“虾”、“鲶鱼”等的,这给我童年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

下了溪南圩“路头”,进入圩内便分叉两道,一路向左,一路向右。向右的路口有一个剪头发的,在溪南中学时我经常到那儿理发,也经常里面坐满了人,需要排队。向往前,有一中草药铺,这是溪南圩唯一的一家中草药铺,经历了多年,而且还在营业,应该属于一老店了。以前我经常在这儿买一些沙参玉竹枸杞,回家煲汤吃,这是我对于中药的最初的美好记忆。现在偶尔有回溪南,我还会到那儿买一些罗汉果等的,闲时喝喝,清喉润肺。再往前,便是商贸较聚集的地方,有卖衣服的,卖烟的,卖电器的,补衣服的等的,还有一家卖铁器的,这也是溪南的唯一一家老牌铁铺,也开了多年了,凭着多年的诚信经营,目前还在营业着。还有,溪南的老百货铺,以前同学曾到那儿买黑人牙膏,感觉质量十分的好,刷牙时口齿留香,十分清爽……经历了风风雨雨,目前的百货老店还在,只是看着有些陈旧,留着的都是岁月沧桑的痕迹。

下了溪南圩“路头”,向左拐,前面是一基督教堂,现已搬至溪南进上了,留下了古老的房屋,还是人们心中的信仰。教堂的对面,便是一照相馆,这是溪南圩最老牌的照相馆,溪南有两家照相馆,除了大寨照相馆有名之后,溪南圩的照相馆也很有名,四乡八里的人们都赶来这儿照相,孩提时我也曾在这儿照过相,家中仍留存着一些往年的老相片,看着都是童年的记忆,纯朴美好。目前,溪南照相馆仍在,但已是由父辈传至了儿辈,照相的技术也与日俱增,且青出于蓝更胜于蓝,在梅塘前后也很有名。再往前,便是溪南卫生站,听乡人说里面的中医技术不错,四乡八里的人都曾到这儿把过脉、抓过中药,现在该卫生站仍在,只不过老中医年纪已大,也希望年轻的一代能够接上他的衣钵……

而原来的圩埔的影剧院,已不在了,代替之的是一高楼;溪南圩的电影院,也于多年前家电普及,网络发达了,没有生意停止营业了,后来也推平建了溪南菜市场,附近也建了楼房,目前的电影院旧址已一点也找不到了。其实,对于那些很少出远门的土生土长的当地人,他们的一生也与“圩”密不可分,他们脸上那一层层的皱纹,刻着一次次“斗圩”的烙印,有赶圩日的地方,日子,仿佛更有盼头。

春夏秋冬,云卷云舒,星转斗移,岁月如梭,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发达,溪南圩的繁荣已不再了。人们追求着的,是那种更为快捷、方便、悠闲的生活,像如网购、超市购物、网络看电影等的,很多生活的方式也发生的改变。而每每,我从溪南圩经过时,看着好老照相馆、老百货店、老卫生站、老铁货铺、老中草药铺等的,既有着熟悉的味道,也有着对岁月流逝的哀叹,心中也对时过境迁时光不再人生的感伤。溪南圩“斗圩”的美好记忆,已越走越远了,偶尔只有在某个夜深人静的时刻想起,时光便回到溪南圩“斗圩”上穿梭,感觉有那种有盐有味的生活,日子就不会寂寞了。

声明:凡是本公众账号文章,均属周建苗原创,版权归作者所有,侵权必究。相关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可回复本平台我会尽快处理。另外,欢迎朋友们推荐或转载本

转载注明  http://www.yidannajf.com/ysbj/11897.html

首页|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广告合作|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版权所有 小儿麻痹症_小儿麻痹症常识_小儿麻痹症常识网站 
Copyright 2012-202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