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常见传染病的预防与护理

时间:2018-4-1来源:预防护理 作者:佚名 点击:

小贝的树(国际)幼儿园与您分享《春季常见传染病的预防与护理》小贝的树(国际)幼儿园与您分享《春季常见传染病的预防与护理》春天是一年最美好的季节,也是传染病肆虐的高发阶段!容易发生流行性感冒、手足口、水痘等传染性疾病,威胁着幼儿的生命健康。春季由于气温变暖,病毒、细菌活跃起来,而天气变化的不稳定性,对免疫功能较弱的幼儿来说,很容易被病毒或细菌感染而患病。希望家长们提高警惕,充分重视,有效预防幼儿春季传染病!本期我园搜罗全网查阅资料,整理了幼儿园常见传染病的预防与护理,希望保健医、老师、家长都能了解,做到防范于未然。手足口病是一种幼儿常见传染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A16,CVA16)、肠道病毒71型(EV71)最为常见。多数患儿症状轻微,以发热,手、足、臀部皮肤疱疹,口腔黏膜溃疡为主要临床特征。??传播途径接触传播:主要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及物品等传播。如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毛巾、手绢、玩具等造成感染。呼吸道传播:患儿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如患儿打喷嚏时近距离接触造成感染。肠道传播: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食物,也可造成感染。

?

??易感人群人对肠道病毒普遍易感,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但以5岁以下幼儿为主,尤其3岁及以下幼儿发病率最高。??临床表现手足口病潜伏期2~10天,平均3~5天。患儿会急性起病,发热,口腔粘膜出现分散状疱疹,手、足、臀出现疱疹。有的患儿不发热,只表现为手、足、臀部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病情较轻。大多数患儿在一周以内体温下降、皮疹消退,病情恢复。轻症患儿早期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重症患儿特别是EV71感染患儿,会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神经源性肺水肿、循环障碍等,病情危重,可致死亡,即使存活也会留有后遗症。??防控措施??严格执行晨检、午检、晚检制度,发现可疑患儿时,要采取立即送诊、居家观察等措施;如确诊为手足口病,患儿所有的物品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教育幼儿勤洗手,不与别人共用毛巾、牙刷、水杯等物品,避免病从口入。??活动室、睡眠室等场所保持空气清新;教师按园所规定做好玩具、幼儿个人用品、班级环境的预防性消毒工作。??教师也要注意自己的个人卫生,上岗前、接触患儿后、打扫卫生后立即洗手。??加强幼儿膳食营养,保证幼儿睡眠充足,让幼儿经常到室外活动,以提高身体的抵抗力。在病毒流行期间少带幼儿去人多的公共场所。???护理措施??让患儿适当休息。??患儿因发热、口腔疱疹,食欲差,宜给予清淡无刺激、易消化的流食或软食,进食前后可让其用生理盐水或温开水漱口,以减轻食物对口腔的刺激。??注意让患儿多饮开水,保持患儿皮肤清洁。告诉幼儿切勿挠抓皮肤疱疹,以防破溃感染。水痘是由带状疱疹病毒(VZV)初次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传染性很强,主要发生在婴幼儿时期。其临床特点为皮肤、黏膜相继出现并同时存在丘疹、疱疹、结痂等各类皮疹;全身症状轻微。??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或直接接触疱疹的疱浆传播。???易感人群任何年龄均可感染,以婴幼儿和学龄前、学龄期幼儿发病较多,6个月以下的婴儿较少见。本病的传染性极强,易感幼儿接触后90%发病。??临床表现一般潜伏期为12~21天,平均14天。3岁以上幼儿及成人前驱期症状明显,表现出畏寒、发热、头痛、乏力、咽痛、咳嗽、恶心、食欲减退等症状,一般发热持续1~2天迅速进入出疹期。婴幼儿前驱期常无症状或症状轻微,皮疹和全身表现多同时出现。发热第一天即可出疹,按红斑疹、丘疹、疱疹、脓疱的顺序演变,连续分批出现,同一部位可见不同性状的皮疹,这是水痘皮疹的重要特征。皮疹呈向心性分布,躯干多,四肢少,部分患儿可出现在黏膜(如口腔、咽、眼结膜、生殖器等)处。水痘瘙痒感重,愈合多不留痕迹。水痘为自限性疾病,一般10天左右自愈。??防控措施??患儿在家隔离治疗至疱疹全部结痂无新的出疹。患儿接触者需检疫(隔离)21天。???护理措施??高热护理:高热时可进行物理降温。??皮肤护理:保持患儿皮肤清洁;勤换内衣,勤剪指甲,带连指手套,避免抓破皮疹;皮肤瘙痒时可用温水擦浴;疱疹无破溃时,可局部涂炉甘石洗剂止痒。??口腔护理:有口腔粘膜疱疹者可用淡盐水漱口。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腮腺肿大、疼痛为主要特征,其他器官均可受累,系非化脓性炎症。常见的并发症有脑炎、睾丸炎或卵巢炎等。??传染源本病的传染源是早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病毒在患者唾液中存在时间较长,自腮腺肿大前6天至肿大后9天均可检出,因此在这2周内具有高度传染性。???传播途径主要通过飞沫传播。???易感人群90%的患者是5~15岁的幼儿和青少年,感染后一般可获得较持久的免疫力。??临床表现流行性腮腺炎潜伏期平均18天。部分病例有发热、头痛、无力、食欲不振等前驱症状。发病1~2天后出现耳部疼痛,随后腮腺逐渐肿大,体温可达39~40℃,短则1~2天,多则一周。一般一侧腮腺先肿大,2~4天后顺延对侧,或双侧同时肿大。腮腺肿大是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发展,使下颌角边缘轮廓模糊,周围组织发亮具有弹性,表面发热不红。张口、咀嚼或食酸性食物时胀痛加剧。腮腺肿大2~3天达高峰,持续4~5天后逐渐消退。??防控措施??对易感幼儿接种腮腺炎减毒活疫苗,90%可产生抗体。??若班级出现流行腮腺炎患儿,应立即采取呼吸道隔离,无并发症的患儿一般在家中隔离治疗,教师应指导家长做好隔离措施,不带幼儿到公共场合。??教室要彻底通风换气,可能被其污染的物品要彻底消毒。有接触史的易感儿应观察3周。???护理措施??督促患儿保持口腔清洁,用温盐水漱口,不会漱口的幼儿应让其多饮水,以减少口腔内食物残渣,防止继发感染。??给予富有营养、易消化的半流食或软食,忌酸、辣、硬而干燥的食物。?可给予局部冷敷,使血管收缩,以减轻炎症充血及疼痛。??随时注意患儿体温变化。轻中度发热时鼓励患儿多饮水;高热者给予物理或药物降温。重点观察患儿有无高热、剧烈头痛、呕吐、颈强直、嗜睡、烦躁和惊厥,如出现这些症状要采取相应的治疗与护理。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临床特点为低热,皮疹,耳后、枕部淋巴结肿大,全身症状轻,病程短。??传染源患者是唯一的传染源。出疹前5天到出疹后3天的病人均有传染性。起病前一日和起病当日的病人传染性最强。患者口鼻咽分泌物、血及大小便中均有病毒存在。???传播途径空气中的飞沫经呼吸道传播是其主要的传播方式。患儿排毒时间较长,感染后5~6个月内其唾液、尿、粪便中仍有病毒排出,护理人员与患儿密切接触可间接传播。???易感人群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多见于1~5岁的婴幼儿。在托幼机构等易感人群较集中、环境较拥挤的场所,可出现流行、爆发,病后有较持久的免疫力。???临床表现风疹潜伏期10~21天,平均18天。患病初期有发热、咳嗽、流涕等症状,体温多在39℃以下。发热当日或次日就会出现皮疹。皮疹初见于面部,很快就布满全身,手心、脚心一般没有皮疹。躯干、背部皮疹较多,融合呈片,类似猩红热皮疹。皮疹一般持续3天消退,因此风疹也有“三日麻疹”之称。出现皮疹的同时会伴有耳后及枕部的淋巴结肿大,轻度压痛。皮疹消退时体温下降,症状逐渐消退,完全恢复需数周以上,皮疹消退后不会留下色素沉着,也不脱屑。??防控措施??可给易感儿接种风疹减毒活疫苗。??患者应隔离至出疹后5天。与患儿有接触的幼儿要加强医学观察,观察期加强晨、午、晚检,检疫班级不得接收或转出幼儿。???护理措施??患儿要卧床休息,避免直接吹风,防止受凉后加重病情。??发热期间给患儿多饮水。??患儿的饮食宜清淡、容易消化,不要让其吃煎炸与油腻的食物。??要阻止患儿抓挠皮疹,防止抓破皮肤引起感染。??怀孕的教师不要护理风疹患儿,以免感染风疹病毒致胎儿畸形。猩红热是一种由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为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疹退后有明显脱屑。少数患者病后可出现变态反应性心、肾、关节损害。??传染源患者及带菌者为其主要传染源,发病前24小时至疾病高峰时期传染性最强。???传染途径主要经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也可经皮肤伤口等处感染。???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10岁以下幼儿发病率较高。???临床表现猩红热潜伏期1~12天,一般2~5日。皮疹多在发热后第2天出现,始于耳后、颈部及上胸部,24小时左右迅速扩散至全身。其皮疹特点为弥漫性充血的皮肤上出现分布均匀针尖大小的丘疹,压之褪色,疹间无正常皮肤。48小时高峰后体温下降,皮疹按出疹顺序于2~4日内消失。皮肤皱褶或皮疹密集处由于摩擦出血出现紫色线条,称之为帕氏线。腋下、肘窝、腹股沟等处可见。会出现面部仅有充血而无皮疹,口鼻周围充血不明显,相比之下显得发白的症状,称之为口周苍白圈。病程初期舌覆白苔,红肿的乳头突出于白苔之外,称之为草莓舌。2~3天后白苔开始脱落,舌面光滑呈肉红色,乳头仍凸起,此时称之为杨梅舌。??防控措施??隔离患儿:呼吸道隔离至症状消失后一周连续咽试纸培养3次阴性,有化脓性并发症者应隔离至治愈为止。??切断传播途径:室内通风换气或用紫外线进行消毒。??保护易感人群:对密切接触者需医学观察7天,并可口服红霉素3~5天以预防疾病发生。???护理措施??高热护理:让患儿卧床休息,多饮水;用小剂量的退烧剂或者物理降温法对患儿进行降温。??皮肤护理:用温水清洗皮肤,忌用冷水或乙醇擦浴,出疹时勿用肥皂;剪短患儿的指甲,以避免皮肤过度抓伤引发感染。??饮食护理: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此外,要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阳光充足。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很强,临床上以发热、咳嗽、流涕、眼结膜充血、麻疹黏膜斑及全身皮肤斑丘疹为特征。??传染源患者是唯一的传染源,急性患者为最重要传染源。自发病前2天(即潜伏期末)至出疹后5天内,眼结膜分泌物、鼻、口咽、气管的分泌物中都含有病毒,均具有传染性。如合并肺炎,传染性可延长至出疹后10天。???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空气中的飞沫经呼吸道直接传播。患者咳嗽、打喷嚏时,病毒随排出的飞沫经口、咽、鼻部或眼结膜侵入易感者。???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易感者接触病人后90﹪以上发病,病后能获持久免疫。??临床表现潜伏期:麻疹潜伏期平均10天,接受过免疫者可延长至3~4周。前驱期:出疹前3~4天,体温逐渐增高达39~40℃,同时伴有类似感冒症状,结膜充血、畏光、流泪、眼睑水肿是本病的特点。90﹪以上病人病程的第2~3天症状消退,具有早期诊断价值。出疹期:皮疹多在发热后3~4天出现,初见于耳后发际,2~5天出齐,疹间皮肤正常。恢复期:出疹3~5天后,体温下降,全身症状明显减轻,皮疹按出疹的先后顺序消退,可有麦麸样脱屑,会留浅褐色色素斑,历时约1~2周完全消失。麻疹无并发症者病程为10~14天,疹子不像蚊虫咬、不像药物疹、不像口唇牙龈疱疹、不像水痘所以又称“四不像”;而临床上更有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的“四不”特征。???防控措施??隔离患儿:对患儿宜采取呼吸道隔离至出疹后5天,有并发症者延至出疹后10天。?接触的易感儿隔离观察21天。??切断传播途径:空气消毒,衣被及玩具暴晒4小时,教师接触患儿后,必须在阳光下或流动空气中停留30分钟以上。???护理措施?高热护理:绝对卧床休息至皮疹消退、体温正常。出疹期不宜强行降温,尤其是乙醇擦浴、冷敷等物理降温,以免影响头疹。体温超过40℃以上时可给予小剂量退热剂。?皮肤护理:麻疹初期,透疹不畅者,可用香菜煎水服用并抹身,有发汗透疹的作用。?饮食护理:患儿饮食宜富于营养、清淡、易消化;另外,多让患儿喝开水及热汤,以利于排毒、退热。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病”,是由病毒或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性眼炎。其临床特征为结膜高度充血,常见结膜下出血及角膜上皮点状剥脱并伴有浓性分泌物。??传染源患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其眼部分泌物及泪液均含有病毒,发病后2周传染性最强。???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眼~手~眼的接触传播,另外接触患者用过的毛巾、手帕、洗脸用具等,或到患者接触过的泳池、浴池等地方游泳、洗浴,都有可能感染此病。???易感人群各年龄阶段人群普遍易感。???临床表现潜伏期一般12~48小时,最短为1~2小时,最长可达6天。患者眼内会突然出现异物感、烧灼感及痒感,之后眼部开始疼痛、怕光,并产生大量粘液脓性分泌物,结膜肿胀,弥漫性结膜充血,继而发生结膜下出血。少数患者同时伴有上呼吸道感染或其他全身症状。一般说来,发病3~4天病情达到高峰,之后逐渐减轻。本病具有自限性,7~10天即可痊愈。??防控措施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传染性很强,在集体中极易造成大面积流行,教师要重视防控。为了预防结膜炎,教师应教育幼儿不要用手揉眼睛。毛巾、脸盆等物品要专人专用,并做好消毒工作,盥洗最好用流动水。若幼儿患病,需隔离无症状后方可返园。???护理措施若患儿眼睛分泌物很多,护理人员要洗净双手,用消毒过的棉签蘸生理盐水将分泌物擦洗干净,注意动作要轻。白天点眼药水,晚上涂眼药膏,忌包扎眼睛。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为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化脓性传染病。其主要临床表现为突然高烧、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皮肤黏膜瘀点、瘀斑及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传染源带菌者和患者为主要传染源。在流行期间,人群带菌率高达50%以上。患者从潜伏期末至发病后10天具有很强的传染性。???传播途径病原菌主要经咳嗽、打喷嚏借飞沫由呼吸道直接传播。???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5岁以下幼儿,尤其是6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发病率最高。???临床表现流脑按临床表现可分为普通型、爆发型、轻型慢性败血症型。其中普通型约占病例的90%左右,其临床表现如下:前驱期:主要表现出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如低热、咽痛、咳嗽、鼻咽部黏膜充血及分泌物增多等,持续1~2天。败血症期:突发或前驱期后突然寒战高热,伴头痛、肌肉酸痛、食欲减退、精神萎缩等毒血症症状。幼儿则有哭闹不安,因皮肤感觉过敏拒绝搂抱、惊厥等现象。脑膜炎期:除败血症期的毒血症症状外,出现剧烈头痛、喷射性频繁呕吐,脑膜刺激征明显。重者会出现谵妄、抽搐及意识障碍,本期经治疗通常在2~5天内进入恢复期。恢复期:经治疗后体温逐渐下降至正常,皮肤黏膜瘀斑吸收或结痂愈合。其他症状逐渐好转,神经系统检查也逐渐恢复正常。10%的患者可出现口周单纯疱疹,一般在1~3周内痊愈。??防控措施??早期发现病人进行呼吸道隔离。?患者须隔离至症状消失后3天,不得少于发病后7天。接触者医学观察7天。??按预防接种程序按时接种流脑疫苗。??做好流行期间卫生宣传与消毒工作。???护理措施??患儿要绝对卧床休息,室内要保证安静与空气流通,避免强光刺激,以免诱发惊厥,调节室温到18℃~20℃。??每4小时测一次患儿的体温并记录,体温超过39℃采取物理降温,并按医嘱应用退热药物。??给予患儿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高热患儿应多饮水。??严密观察患儿的血压、皮肤、瞳孔、呼吸、体温等变化。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主要表现为急起高热,明显头痛、乏力、全身肌肉酸痛等中毒症状,呼吸道症状轻微。??传染源流感患者及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病后1~7天均有传染性,以病初2~3天传染性最强。???传播途径流感主要通过近距离空气飞沫传播,也可通过口腔、鼻腔、眼睛等处粘膜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接触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体液和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也可能引起感染。???易感人群人群对流感病毒普遍易感,感染后获得免疫力。但由于流感病毒极易变异,变异后人群无免疫力,因此易引起流行。??防控措施??患者隔离至症状消失痊愈。??预防流感的基本措施是接种疫苗,应用与现行流行株一致的灭活流感疫苗接种,可获得60%~90%的保护效果。??在流感流行时,加强环境消毒,减少公共集会,以防疫情的进一步扩散,对易感人群及尚未发病者,可给予药物预防。???护理措施??高热护理:高热患儿要绝对卧床休息,并采取适当的退热措施。居室应保持空气清新、温湿度适宜,应有充足的阳光照射,但要避免对流风。??饮食护理:饮食应富于营养、易消化,发热时,以清淡流食为主,多喝水。中毒型细菌性痢疾是急性细菌性痢疾的危重型,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起病急骤,突发高热,病情严重,迅速恶化并出现惊厥、昏迷和休克,多见于2~7岁幼儿,病死率高,需及时抢救。??传染源患者和带菌者是传染源。???传播途径经粪~口途径传播。???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幼儿与青壮年多见。???临床表现中毒型细菌性痢疾潜伏期多为1~2天,大多起病急骤,全身中毒症状严重,患儿突然高热,体温可达40℃以上,肠道症状多不明显甚至无腹痛、腹泻,易误诊。根据临床特点,本病可分为休克型、脑型、肺型、混合型。??防控措施??对患儿采取肠道隔离至临床症状消失后1周,或隔日1次大便培养,连续3次便培养阴性方可解除隔离。??注意饮食、饮水卫生,搞好个人及环境卫生。??在痢疾流行期间,易感者口服多价痢疾减毒活菌苗,保护率可达85%~%,免疫期维持6~12个月,但与其他菌型之间无交叉免疫。??做到饭前便后洗手,不饮生水不吃变质和腐烂食物,不吃被苍蝇污染过的食物。???护理措施??高热护理:患儿应绝对卧床休息,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使体温在短时间内降至37℃左右,同时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新鲜,温湿度适宜。??饮食护理: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的流质或伴流质饮食,多饮水,促进毒素排出。??心理护理:主动向患儿解释病情,以减轻其焦虑心情。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乙脑病毒引起的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为高热、惊厥、意识障碍、呼吸衰竭,重症患者可留有后遗症。??传染源乙脑是人畜共患的自然免疫性疾病,人和动物(包括猪、牛、羊、马、鸭、鹅、鸡等)感染乙脑病毒后可发生病毒血症,成为传染源。人感染后,病毒血症期短暂,血中病毒含量少,不是主要传染源。在流行区,动物中猪的感染率高,感染后血中病毒数量多,持续时间长,加上猪的饲养面广,因此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传播途径蚊虫是乙脑的主要传播媒介,带乙脑病毒的蚊虫经叮咬将病毒传给人和动物。蚊虫感染病毒后可携带病毒越冬或经卵传代,所以蚊虫不仅是传播媒介,也是乙脑病毒的长期储存宿主。???易感人群人群对乙脑病毒普遍易感,但患者以10岁以下幼儿为主,其中2~6岁幼儿发病率最高。???临床表现乙脑的潜伏期为4~21天,一般为10~14天。初期(病程第1~3天)起病急,体温高达39~40℃,伴头痛、恶心、呕吐,多数患者有嗜睡或精神倦怠现象,可有颈部强直及抽搐症状。极期(病程第4~10天)初期症状逐渐加重,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点:??高热体温常高达40以上,一般持续7~10天,重者可达3周。热度越高,热程越长,病情越重。??意识障碍:包括嗜睡、昏迷、定向力障碍等,神志不清最早可见于病程第1~2天,但多见于第3~8天。??惊厥或抽搐:由高热、脑实质炎症及脑水肿所致。多见于病程的第2~5天,先是面部、眼肌、口唇小抽搐,随后肢体呈阵挛性抽搐,伴有意识障碍,频繁抽搐可导致面色紫绀甚至呼吸暂停。??呼吸衰竭:主要为中枢性呼吸衰竭,多见于重症患者,表现为呼吸节律不规则及幅度不均。??高热、抽搐和呼吸衰竭是乙脑极期的严重症状,三者互相影响,其中呼吸衰竭是致死的主要原因。?恢复期:极期过后,患者体温逐渐下降,神经精神症状逐日好转,一般2周左右可完全恢复,但重症病人可有神志迟钝、痴呆、失语、多汗、吞咽困难等恢复期症状,经积极治疗后大多数病人于6个月内恢复。?后遗症期:患病6个月后仍留有神经精神症状称为后遗症。??防控措施??开展乙脑疫苗的预防接种是预防与控制乙脑最经济、最有效的干预措施,疫苗能提高人群的特异性免疫力,疫苗的接种应在乙脑开始流行前一个月完成。??搞好室内外环境卫生,消除蚊虫的孳生地,减少蚊虫数量。?夏秋季做好灭蚊防蚊工作。???护理措施??高热护理:绝对卧床休息,采取适当的退热措施。居室应保持空气清新、温湿度适宜,应有充足的阳光照射,但要避免对流风。??饮食护理:饮食应富于营养、易消化。发热时,以清淡流食为主,多喝水。脊髓灰质炎俗称小儿麻痹,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病毒主要损害脊髓前角运动神经细胞。临床表现以发热、上呼吸道症状、肢体疼痛为特征,部分病人可发生弛缓性麻痹。??传染源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人是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唯一寄宿主。???传播途径本病主要通过污染的食物、水、玩具、手等经口传播。???易感人群6个月至5岁幼儿发病率最高,占90%以上。???临床表现髓灰质炎潜伏期为3~35天,一般7~14天。病程大致分为五期,即前驱期、瘫痪前期、瘫痪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前驱期:主要表现为呼吸道症状和消化道症状。如发热、头痛、乏力,咽喉肿痛、恶心、腹痛等。症状多轻微,一般持续1~4天。瘫痪前期:通常于起病后3~10天,体温开始下降时出现肢体瘫痪,瘫痪前可有肌力减弱,伴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等症状。瘫痪期:自瘫痪前期的第3、4天开始,大多在体温开始下降时出现瘫痪,并逐渐加重,当体温退至正常后,瘫痪停止发展,无感觉障碍。恢复期:瘫痪通常持续数周至数月,一般从肢体远端肌群先恢复,轻型病例1~3个月内可基本恢复,重者需6~8个月或更久才能恢复。后遗症期:因神经组织严重受损,形成瘫痪和肌肉萎缩,1~2年仍不能恢复则为后遗症,并导致肢体或躯干畸形等。??防控措施??口服小儿麻痹糖丸,2个月~7岁易感儿为主要服疫苗对象。未服糖丸者可注射丙种球蛋白。??患者自起病日起至少隔离40天。??密切接触的易感者应隔离观察3~6周。???护理措施??勤给患儿翻身变换体位,保持皮肤清洁卫生。??室内要安静,空气新鲜,室温保持在20℃左右。??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保持呼吸道通畅,采取侧卧位,以利痰液引流。??轻手法被动牵伸关节,防止挛缩。我园始终秉承“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孩子”的教育方针,怀着一颗慈悲仁爱之心,做好各种安全防范措施和爱心帮助工作,充分保障园里所有幼儿的身心健康,努力打造一所具有国学特色的示范性幼儿园。在此,为我园所有幼儿祈福:平安健康,快乐成长????????????联系-园区







































北京白斑病医院
白癜风网址


转载注明  http://www.yidannajf.com/yfhl/6998.html

首页|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广告合作|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版权所有 小儿麻痹症_小儿麻痹症常识_小儿麻痹症常识网站 
Copyright 2012-202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