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品三代艺人让北京绢人活起来

时间:2017-4-23来源:预防护理 作者:佚名 点击:

绢人行迹

绢人的制作技能是在中国民间的“针扎”与“彩扎”类制品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中国民间的布制玩具是产生北京绢人的肥沃土壤。在唐代,绢人的制作工艺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准并且制作已初具规模。

我们知道绢塑的历史绝不仅止千年。从传说中的尧、舜、禹开始,针织物自有了美观、装饰作用后就延伸出了等级、尊卑,在此后漫长的历史中丝绸价值一直昂贵无比,运用到“针扎”、“彩扎”玩具类制品上就更见其凤毛麟角。因此对于绢人的发展起源,专家学者多持有疑义,尚且难以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一技艺的历史可追溯到比汉唐更加久远的年代。

北宋时民间开始把绢人运用在大型运动中。据宋人孟元老撰《东京梦华录》(卷第六·元宵)记载:当时“灯山上彩,金碧相射,锦绣交辉……彩山左右,以彩结文殊、普贤,跨狮子、白象,各于手指出水五道,其手摇动”。而南宋人吴自牧撰的《梦梁录》中也有类似以绫绢塑人形的描述……这些大量民俗活动的记载都印证了在北宋时,“剪绫为人,裁锦为衣,并以绢绸彩结成人形”的制作工艺发展,绢塑技艺已有了惊人的表现和一定的规模。

元以后,绢塑工艺不断发展,除了绢人,绢花也开始流行于民间。到了明时绢人、绢花、宫灯、“夹纱灯”百花齐放,非常红火。我国南方民间每逢端午时,还盛行制作平面绢人,赠与晚辈辟邪消灾;北方则以彩绢绫绸剪扎成的寿星佬和麻姑,作为祝贺寿诞的佳品。我国传统民俗节日——元宵节,平民化的绢花、宫灯(纱)制作以及现实生活中实用的绢扇制作都曾普及于民间。仅据《崇文区地方志》上记载:清康熙三十二年(年)内务府御用工厂所设各种作坊中即有“花儿作”,后陆续流于民间。康乾时期,花市一带“各街、市花庄及住户营花者约占一千户以上。”至清中叶,当地住户多以造花为业。乾隆四十年(年)以前即有“花儿市”之名,以后绢花行依然生意兴隆。而绢人制品由于其技艺的高难度,则只在宫院显贵处见到,没有得到像绢花那样的普及程度。至年后,由于战乱不断,所有绢塑工艺行当日渐衰落,几近绝灭。

崔欣作品

三代艺人让北京绢人活起来

崔欣的家不大。在他房间里的老式木箱上,一个与木箱同等大小的玻璃柜里,摆放着崔欣新近完成的一组绢人作品。作品表现的是《西游记》里的一个情节——孙悟空、沙和尚、猪八戒保护唐僧取经归来。唐僧身披红色袈裟,神态端详,骑在白马上;孙悟空一手拿金箍棒,一手“手遮凉棚”在前边探路;沙和尚肩挑装有经文的两个木箱,跟在唐僧身后;沙和尚的右侧是猪八戒,他肩扛着耙子、挺着大肚子、笑容可掬……虽然孙悟空保护唐僧取经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故事,虽然师徒四人一起取经的画面在连环画、动画片及电视连续剧里多次出现,虽然人们对那个画面是那样的熟悉,但谁又在什么地方看到过静止的、立体的、却又充满动感的、用绢人表现的这个故事?

所以,当人们凝神看着崔欣制作的这组绢人,仔细端详唐僧、孙悟空、沙和尚、猪八戒被刻画极其到位的不同神态、惟妙惟肖的白龙马以及师徒四人穿的衣服、鞋子、佩戴的饰品及手中拿的道具时,不禁会为这些人物全由绢纱制作叹为观止:做这组绢人得有多大耐心、花朵大功夫?这门手艺太绝了!“神话故事”不光可以看、可以听,还能在可以触摸的绢纱实物上体验!

这是崔欣最新的一组作品,他是北京卷人发明人葛敬安的第三代传人。

崔欣作品

历史传承因爱延续

巧匠创新从身边取材

史料记载,北京绢人大约起源于唐代,由民间木偶艺术发展演变而来。今天,北京绢人的部分制作,基本是仿造唐代木偶人的工艺而成。只是,多年前唐代的木偶人,“人”是木头的,只有衣服是绢纱的。

今天,人们看到的北京绢人已不是“木头人”了,它的制作工艺是铁丝做骨、棉花为肌、纱做皮肤。这种工艺是北京老艺人葛敬安在年首创的。

发明这件事,一定与“热爱”和坚持有关。绢人从“木头人”变成“棉花人”,经历了跨度的变化。尽管现在已无法考证葛敬安老人在发明北京绢人时经过了怎么样的思考和实验,但景颇费巧思和辛苦是肯定的。如果不是因为“爱”和对“爱”的坚持,今天人们恐怕难以看到位列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尊的北京绢人。

上世纪50年代,北京东城区有个美术人研究小组,葛敬安在那里从事艺术创作。年,邓颖超在视察没熟人形研究小组时,希望葛敬安能多带几个徒弟。年,19岁的杨乃蕙被选到葛敬安身边。

杨乃蕙此前曾在北京工艺美术学校学雕塑,毕业后从事玉器制作,但她最喜欢的是绢人艺术,做绢人是她的梦想。小时候,她家不富裕,妈妈给她做了一件粉纱小褂,转眼她把小褂剪裁成布娃娃上衣,穿在自己做的布娃娃身上。家里做针线活儿用的黑线,夜场被他拿去做布娃娃的小辫子。民间庙会上丰富多彩的传统泥玩具、木偶和面人深深吸引着她,启迪着她。在一次工艺品展览会上,她发现一件名为《母爱》的绢人作品,年轻母亲抱着可爱的娃娃,母亲身着湖绿色上衣、黑色长裙,长裙上镶着花边,母亲低垂双眼,亲切注视着怀中的孩子。这件艺术品表现的母子之情深深打动着杨乃蕙,她记住了制作者的名字——葛敬安。巧的是,在这之后不久,她成了葛敬安的徒弟。

很快,杨乃蕙以她的勤奋和悟性成为葛敬安的高徒。她不仅继承了师傅高超的技法,还不断创新。为了更好地表现绢人的面部神态,她寻访名胜古迹,研究敦煌壁画。除了出远门学习,她不放过一切在北京学习的机会。四川大足石刻来京展览,她连看三遍,从不同角度画了许多菩萨面容;在中国历史博物馆见到一本《雕塑》,她将书中画页全部临摹下来……在与人合作设计中国33个历代帝王像时,她把古代神话传说的伏羲氏到清朝皇帝康熙的形象,都惟妙惟肖地再现出来。这组绢人细致到连明朝皇帝朱元璋脸上的麻点都清晰可见。

这样辛勤耕耘十几年后,杨乃蕙当师傅了。

崔欣作品

名师再收高徒

杨乃蕙收崔欣为第三代传人

年,喜欢绘画的崔欣18岁。那年她中学毕业。因为她的画作《列宁与高尔基下棋》广受好评,毕业后,她被分配到北京市东城区美术人形厂。杨乃蕙看了崔欣的画儿,觉得她的美术功底不错,决定带带这个俊俏的小姑娘。虽然崔欣有小儿麻痹后遗症,但因心灵手巧,杨乃蕙看好她,让她先从道具做起。

杨乃蕙没有看错人。崔欣一下就喜欢上了做绢人。最初,她只负责做道具,朝鲜族的长鼓、布依族的芦笙、海底世界的珊瑚以及假山、盆景、灵芝、宝剑、琵琶等在她手上都像获得了生命一样惟妙惟肖。每当一件道具成型时,杨乃蕙总是赞不绝口。而当师太葛敬安来指导时,杨乃蕙也总是夸她聪明灵秀。每次,葛敬安都频频点头叫好:“道具千变万化,要多观察,多实践!”还这样叮嘱崔欣:“我老了,做不了了,你到我家来,我看着你做,告诉你怎么做。”从此,崔欣常常到师太家登门求教。葛敬安每次都耐心细致地告诉她绢人的一些诀窍,比如:塑头糊头的关键法门;绢人的鼻孔怎样塑造才逼真;头体怎样做才协调……那时,为完成国庆游园展示任务,崔欣已开始上手做绢人。有葛敬安及杨乃蕙的指导,她“上路”非常快。那年国庆节,崔欣与杨乃蕙做的一组绢人《空军战士》取得了成功。杨乃蕙高兴地对崔欣说:“哎呦!小姑娘开窍了!”崔欣也快乐无比。

崔欣对杨乃蕙一直佩服不已,她觉得师傅做的绢人有味道、大气、优雅,她想正式拜杨乃蕙为师已经很久了。面对杨乃蕙的夸奖,她对杨乃蕙说:“杨师傅,您收我为徒弟吧!”杨乃蕙拍着崔欣的肩膀说“好啊!好啊!”崔欣当即给杨乃蕙鞠了大躬,算是正式拜师。

崔欣作品

40年如一日精心雕琢

北京绢人在传承与创新中成长

如今将近40年过去了,葛敬安老人已作古,杨乃蕙也已古稀之年。让两位老艺人放心的是,经由她们传承给崔欣的北京绢人手艺,不仅没有丢失,而且在不断地创新、成长。

崔欣家的3个书橱里,摆放着金40年来她亲手制作的部分绢人。这些作品飘逸脱俗的仙女到慈悲为怀的菩萨、舞刀挥剑的侠士……挤满书橱每个角落,大大小小、形态各异,异彩纷呈,它们或站、或坐、或舞蹈,栩栩如生。

崔欣制作的绢人,有的比崔欣去过的地方还远,它们数次被送出国门参加展示和研讨活动。几年前,崔欣参加残奥会期间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举办的展览,展示她的技艺。当时围着看崔欣做绢人的很多外国人,即使看着她怎么做,也还是不明白,绢人怎么就能以一根铁丝定型,从头到脚就靠棉花、丝绸、绢纱创塑而成呢?原因很简单,做绢人太费时间,即使在展台边站上半天,大概也只能看完制作绢人的十几道工序中一道工序的几分之一。

绢人的制作是综合艺术,包括构思、取材、制图设计、雕塑头体模型、脱模绘画、发型头饰、服装彩漆、道具衬托等11道工序,涉及到雕塑、绘画、染织,缝纫、花丝、裱糊等多种技能。这些技能缺一不可,哪一项做不精,都可能影响整体效果。创作一个绢人从头到尾要一个多月。一般一个绢人只有30-50厘米高,但一个松软的发髻要几小时才能挽就;一双藏鞋,要用13块小皮头才能缝起,而且鞋面要反绱在鞋底上。做绢人,绝对是磨工夫的手艺活儿。

虽然外人看不懂绢人的制作方法,但崔欣的父亲早把绢人这门艺术弄明白了。他指着一个《光头罗汉》介绍:“以前,绢人都是有头发或戴帽子的,这是因为,绢人的头是用石膏或其他材料脱模脱出来的,脱模的过程一定会给绢人的头留下痕迹,头发或帽子是为了遮挡痕迹。而崔欣经过几十次的实验,终于在年把痕迹问题解决掉了,脱模后的绢人头,痕迹没了!你看,这是她做的《光头罗汉》和《寿星佬》!”

崔欣作品

崔欣从开始做绢人就想过,难道那个痕迹去不掉吗?她以敢于探索和超越的精神,突破绢人塑头的禁区,首创了没有头发的绢人。

看崔欣的绢人,除了看到没头发的绢人外,总觉得她做的绢人还有与别人不一样的地方。她做的绢人都天庭饱满又各有不同,而且,不论哪个人物都比在其他艺术形式里见到的那个人物漂亮。比如,她做的林黛玉,虽然淡淡的哀怨但很娇媚;孙悟空发毛逼真,火眼金睛,猴气十足,神威天成。很多人觉得有两道重短眉的唐朝仕女并不好看,但崔欣根据故宫藏画做成的宽袍大袖、簪花重眉的唐代仕女,却能让人爱不释手。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崔欣做的绢人有动感、有活力,每一个绢人被定格的架势,是人物处在即将动起来的决定性瞬间。

崔欣说:“我喜欢创新,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创新。我不愿做重复的绢人。”崔欣制作的绢人都是她独创的。传统绢人极少有表现男性的作品,为此她创作了《关云长读春秋》,按照形态逼真的特色,她把关公面如重枣的脸庞,以多层次塑头的技巧使赭红适度、自然、逼真,并以粗细变化的线条,把关公的丹凤眼、卧蚕眉,凝目求索,点化得正气凌然,加之外罩锦袍,半露甲胄、神韵威武,静而有动。崔欣做过一些夸张型的绢人,比如《孔雀公主》,则以夸张手法适度加长人体比例,细腰瘦腿,手臂修长,胸围凸显,整体曲线呈S型,婀娜多姿。

崔欣设计制作的绢人造型准确,人物传神,题材广泛。她创作的《宝玉黛玉读西厢》做工细腻、高雅脱俗,赏心悦目;她塑造的《观世音菩萨》面颊丰满、庄重端详,令人感到有俯视众生的慈悲胸怀。

崔欣作品双玉伴读中国送给英国夏洛特小公主一周岁生日礼物

崔欣说:“要把绢人做得线条优美、似歌似舞、韵味无穷,就要把握住背景时空、人物个性、五官气质、体态线条、服饰色泽、整体结构等要素,其中最重要的是传神。”崔欣注重绢人的神形兼备。为了让绢人传神,让绢人有似动、欲动、待动的效果,即所谓似动非动,静中有动,她不知为此付出了多少艰辛。

很多人一开始以为,绢人身上穿的衣服上的花是材料上固有的,问起来才知道,丝绸衣服上的凤、鸟等图案都是崔欣画的。怎样才能把绢人做得更好?那是在不知失败了多少回后总结出来的实践经验。崔欣的师太葛敬安曾夸崔欣:“这孩子悟性好,学出‘彩’来啦!”

崔欣心中充满阳光。将近40年,她心里想、眼里看的、手里做的全是绢人,她在绢人这个领域,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她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年她被中宣部、全国文联评选为位德艺双馨文艺家;年她与恩师杨乃蕙同榜获大师称号。

热爱、天赋、勤奋、踏实、专注才能登上艺术峰顶。北京绢人传到崔欣手中,就在她的手下不断成长。现在,崔欣做绢人,总要深思熟虑,设计周全,再进行创作。她说:“做,只是时间问题。”一直注重静态美的绢人,在崔欣手里有了动态美,她确定“会”了。崔欣强调,对绢人艺术有真挚的了解和热爱,精通老一辈绢人艺师们的所长,消化他们非常珍贵的艺术积淀和看似很微小的星星点点创意,再在这个基础上创新,艺术传承才能“打动人心”,永葆青春。

崔欣简介

年出生于北京。幼年患小儿麻痹症,致下肢残疾。

北京艺术设计学院国画系毕业。工艺美术师,工艺美术大师。年1月分配到北京市东城区美术人型厂,从事北京绢人艺术40余年,师从宗师葛敬安.杨乃蕙,技艺全面,并有完善创新,为北京绢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首届中宣部中国文联德艺双馨艺术家。年6月比利时高访团来华访问时,习近平主席将崔欣亲手制作的北京绢人宝莲灯人物赠送给比利时皇室。年10月外交部高访团出访英国,习近平主席送给英皇室小公主夏洛特的国礼正是崔欣純手工艺制作的北京绢人双玉伴读(孤品)。作品微妙微肖地在现了红楼梦中的精典人物。崔欣以继承传统为基点,取舍适度,攻克了绢人头型脱模的难题,成功首创《光头罗汉》《寿星佬》等,开创了先河,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成为北京绢人领域中创新专利作品。首创国画与绢人结合作品《工笔软幛画中人》。未采用传统京剧勾脸技法,以特殊技巧塑造的美猴王、猪八戒,鲜活逼真。年北京青年报以崔欣的北京绢人在于独创的大字标题,文图全版介绍了她的承传脉络纪实。崔欣摒弃外来干扰,艰苦操守非遗文化北京绢人的传统与创新,黑发添白。受邀大中院校讲作.教授.宣传北京绢人。参加国内外工艺美术研讨展示活动,多次获奖。部分作品赴欧美巡展并被收藏。作品存入非遗档案。北京东城图书馆对崔欣作品及论文收藏并展示。其作品事迹历经中央北京省市电视台各大媒体(港台)多次播报。发表多篇论文,其中《北京绢人的传神艺术》获中法国际双边学术优秀论文一等奖,经日本文艺家伊藤三郎译成日文在国际间发表。

崔欣创作的北京绢人,题材广泛,如夸张形绢人、京剧、古典名著、神佛菩萨、国内外不同肤色的典型人物,注重人物的传神、色彩、形态的处理,以达到逼真的效果,给人以静中有动之感,使静态的绢人活起来,具有艺术审美、经济、收藏价值。正如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的巨著《手艺北京》所说:“崔欣的绢人是北京独特的传统手工艺品,其价值在于真正传承了非遗文化的内涵。”事迹收入《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为党旗增辉的人》获世界文化名人成就奖。

ID:sanpinzazhi

E-MAIL:

ttaste.net

TEL:-转

长按







































昆明白癜风专科医院
白癜风在哪里如何治疗


转载注明  http://www.yidannajf.com/yfhl/5041.html

首页|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广告合作|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版权所有 小儿麻痹症_小儿麻痹症常识_小儿麻痹症常识网站 
Copyright 2012-202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