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基础肌动学第二版人体步态
怎么治疗癜风 http://www.wxlianghong.com/
基础肌动学(第二版)
人体步态的基本原理
编辑:许凯
摆动期
步态周期的摆动阶段又分为:摆动初期丶摆动中期和摆动末期。从根本上讲,摆动阶段是将身体推进到下一个阶段支撑阶段(图1.)。
图1.步态周期摆动阶段的主要肌肉和关节动作:摆动初期丶摆动中期和摆动末期。
NO.1
摆动初期(60%-65%)
在摆动初期,腿开始向前加速。此时,足背屈肌开始被激活,处于足跖屈的踝关节开始做足背屈。做足背屈的脚在向前推进时会离开地面,之所以这么做是为了避免"脚拖地"。膝关节此时继续膝屈,这主要是受髋屈的间接作用所驱动的。髋屈肌会继续收缩,将髋伸的下肢向前拉动(图1,左图)。
NO.2
摆动中期(75%-85%)
在摆动中期时,双侧腿处于支撑中期,并完全支撑身体的重量。踝关节通过足背屈肌的等长激活,来保持踝关节的中立(0°)(图1,中间图)。
在摆动中期,膝屈约45°~55°,这有助于说明下肢的功能长度,以便促进身体向前。此时髋屈肌做向心活动,髋屈角度约为35°。NO.3
摆动末期(85%-%)
在摆动末期时,肢体开始减速,为脚跟着地做准备(图1,右图)。
足背屈肌继续做等长激活,并将踝关节保持在中立位(0°)状态,并为脚跟着地做准备。
此时膝关节已经从膝屈的位置移动到一个几乎完全伸展的状态。有趣的是,此时腘绳肌会被离心激活,用以减缓快速伸直的膝关节。
那些在脚跟触地前不能很好地激活腘绳肌的人很容易受伤,因为在脚跟触地时,如果没有腘绳肌的离心控制,膝关节很可能会快速丶不受控地伸直,这会造成肌肉的拉伤。
步态偏差
正常的行走需要所有参与的肌肉和关节有足够的力量和活动范围。此外,需要足够的感觉反馈(本体感觉)和平衡来协调整个身体的动作和姿势。在受伤或患病时,行走会变得困难,如果做最坏的打算,有可能会剥夺行走的能力。
幸运的是,人体的适应能力很强。患者通常在潜意识里执行某些生理力学的补偿,这会为基本的步态能力提供必要的力量和运动范围。通常,患者会表现出非常典型的步态偏差,这种偏差与代偿有关,或者与特定损伤所导致的结果相关。
接下来将为大家描述几种常见步态偏差的运动学。
NO.1
脚掌拍打地面
障碍点:背屈肌无力;腓深神经损伤或远端神经病变;或偏瘫.
偏差分析:脚跟着地后,脚掌迅速落地,前脚掌着地时发出拍击声。
偏差原因:背屈肌无法很好地离心控制足跖屈.
NO.2
高踏步
障碍点:背屈肌明显无力,导致足下垂
偏差分析:个体似乎正在跨过一个想象中的障碍(因此有"高踏步"这个术语)
偏差原因:为了使脚离开地面,髋/膝处必须过度屈曲,这样才能使处于摆动期的腿向前移
NO.3
跳跃步态
障碍点:下肢的任何损伤都会缩短肢体的功能性长度(如摆动期时,髋屈/膝屈幅度不够).
偏差分析:个体会使用支撑腿(图中以左腿为例)的脚趾支撑,来为对侧摆动的腿留出空间
偏差原因:踮脚尖,为对侧腿创造额外的空间,以便在摆动时离开地面
NO.4
股四头肌无力状态
障碍点:股四头肌无力或无法激活
偏差分析:膝关节在此时保持完全伸展;此外躯干向前倾,会导致中心重力线向膝关节的内外轴前方移动。这个行为会使膝关节被动的处于被动锁死状态,从而减少了股四头肌的使用。
偏差原因:这种步态偏差会给膝关节后囊造成压力,并导致膝超伸
NO.5
膝反屈
障碍点(这里分为两种不同的情况):A长期麻痹的股四头肌,并伴随膝超伸;还可能涉及膝屈肌的麻痹.
偏差分析:步态支撑期膝关节过度超伸
偏差原因:
A:膝超伸或膝屈肌麻痹状态下,无法控制膝伸的能力.
B:当足跖屈挛缩时,下肢相对于踝关节向后倾斜。这种情况下会迫使膝关节做出超伸,最终会导致膝关节后囊的过度牵拉.
NO.6
步行时髋关节或膝关节屈曲挛缩
障碍点:髋屈或膝屈挛缩.
这可能与多种病理相关,如髋屈和膝屈肌痉挛紧张丶髋伸肌无力丶疼痛或关节炎所引起的关节受限.
偏差分析:步态支撑阶段,髋屈和膝屈的位置
偏差原因:这种偏差通常与腰椎过度前凸和步幅缩短有关。当描述脑瘫患者的走路方式时,这种偏差通常被称为"蹲伏步态"。
在这种情况下,髋屈肌挛缩通常与髋内收丶内旋肌的紧张有关。
NO.7
臀大肌无力步态
障碍点:髋伸肌无力,如臀大肌
偏差分析:小儿麻痹症.在步态的支撑初期阶段,躯干向后倾.
偏差原因:在支撑期,躯干向后倾会将身体的重心移到髋部的后方,并减少了对髋伸肌的需求
NO.8
髋外展肌的无力表现
这里分为两种,一种为无代偿反应,另一种为代偿反应.
障碍点:髋关节外展肌无力
偏差分析:A(无代偿反应):在支撑阶段,骨盆向髋外展肌无力的一侧倾斜(这就是为何一开始讲步态周期,这里明显发于支撑中期时).
偏差原因:A(无代偿反应):支撑阶段(左腿)的髋外展及无法产生足够的力量来维持骨盆的水平状态;因此,骨盆(通常是躯干的)不受控地偏向一侧。这也被称为"特伦德伦伯格征".
偏差分析:B(代偿反应):在支撑阶段,躯干和骨盆还有较弱的髋外展肌向同侧倾斜.
偏差原因B(代偿反应):故意将骨盆和躯干倾斜到髋外展肌无力的一侧(左侧)。这个代偿举措会把重心移到左边,更靠近髋的垂直旋转轴。因此,减少对髋关节外旋的扭矩需求,从而减少对较弱一侧髋外展肌的需求.
NO.9
髋上提步态
障碍点:无法在功能上缩短摆动腿,如髋屈肌无力
偏差描述:摆动腿的骨盆过度提高
偏差分析:在摆动期时过度提高骨盆来为下肢提供额外的空间
偏差原因:这种代偿性动作经常与其他偏差动作一起发生(出于类似的原因),如环形步态和跳跃步态
NO.10
环形步态
障碍点:无法在功能上缩短摆动腿,如主动和被动髋屈/膝屈的减少,或由于在膝关节处佩戴了使腿变直的支撑架.
偏差分析:摆动腿以半圆弧前进.
偏差原因:摆动腿以画圈的方式来创造额外的空间,用以推进功能上的长腿.
这个动作可能会用髋外展肌做出更大的力量,来帮助推进摆动中的肢体.
您的"- 上一篇文章: 疫情专题一个张文宏,救不了不赚钱的感染科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