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式教育在小儿脑瘫康复中的作用
摘要:目的评价引导式教育方式在小儿脑瘫康复治疗中的临床作用。方法针对我院从年5月到年5月收治的80例小儿脑瘫康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常规的综合治疗模式,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引导式的教育作为康复治疗的辅助治疗手段。并针对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情况和治疗后的效果进行比较,采取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之后,从生活的自理能力、运动能力、社会的适应能力三个方面上,实验组患者的情况均较对照组患者要好,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小儿脑瘫的康复治疗过程中,采取引导式教育是个不错的治疗方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关键词:引导式教育;小儿脑瘫康复;
小儿脑性瘫痪(cerebralpalsy)也被称为脑瘫。是临床上较为严重的小儿大脑损害病症的一种,一般是指幼儿在未成年状态下大脑由于受到损伤所造成的一种物理性技能失调[1]。多发于幼儿脑部发育的重要阶段,诱发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主要的病例特征是以个体的运动障碍为特征的一种综合症。对于成长中的小儿的运动能力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影响,表现在小儿的身体姿势控制失控、自发性运动不良、肌肉无力或者肌张力异常等,大部分患者还伴随有治理发育低下,癫痫发作,感觉障碍等状况,属于小儿运动障碍疾病中较为严重的一种,不但给小儿的健康生活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同时也给家庭带来了陈总的负担,目前国内外的统计数字显示,该病的发病率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大约为1%-3%左右,是全世界继小儿麻痹症之后儿童严重症状之一[2]。根据我国全国人口残疾情况的调查分析情况指出,目前我国患有脑瘫的小儿患者大约有31.4万人,而且目前还在以较高的速度增长中。在上述的小儿患者中,有七成需要进行特定的治疗和康复性服务,尤其是有五成左右的严重性小儿患者需要专业机构的康复性治疗。
引导式教育(conductiveeducation)是在治疗各种功能性障碍中较为常用的临床康复性治疗手段,这个教育方式是包含有教育和治疗两个方面的内容,在对患儿进行治疗的同时,也对他们的性格和成型和智力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帮助。这个系统性的学习治疗方式,已经有了60多年的历史了,其主要的模式是通过引导患儿积极参与到学习和运动的过程中来,从而确立他们的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这一疗法的创建,给广大的患儿带来了福音,也为他们的生活质量的改善和治疗效果的提高提供了更为有利的保障[3]。本文针对针对我院从年5月到年5月收治的80例小儿脑瘫康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评价引导式教育方式在小儿脑瘫康复治疗中的临床作用。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性资料
针对我院从年5月到年5月收治的80例小儿脑瘫康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的患者均符合国际分类定义中对于脑瘫患者的要求。随机将80例患者分为两组,每组40人,其中观察组有患者男性25人,女性15人;年龄为2.2-8.5岁,平均年龄5.4±2.8岁。;其中手足徐动有15例,痉挛型有23人,混合型有2人;对照组患者男性21人,女性19人;年龄为2.5-8.7岁,平均年龄为5.3±2.5岁;其中手足徐动有13例,痉挛型有19例,混合型有8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分型上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针对对照组的患者采取一般的综合性康复疗法,主要包含的内容有药物治疗、物理性疗法、语言治疗、作业治疗、运动性治疗等等。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的治疗的基础上,将增加引导式教育治疗模式,其主要的内容有,安排不同的护理师、特教老师和康复治疗师从周一到周五的时间进行合理性的安排,对患者的每天的日常穿衣、坐立、步行、洗漱、上厕所等日常行为进行规范和引导,在课堂上,对于开展一定的认知课程、手语课程、音乐课程等等,每天安排上午和下午两次课时。为了确保治疗的效果和延续性,在治疗的过程中需要家长进行陪同,以增加对患儿的鼓励性,同时对家长进行一定心理疏导、康复护理、与防范然和饮食护理等内容的宣教,以确保患者在家庭内也同时进行引导式的教育内容。整个疗程设置为5个月,并在进行治疗开始的前后,对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运动功能、社会适应能力这三项指标进行评估测定。
1.3评判标准
借鉴中国残疾人脑瘫儿童康复评价表的内容,自行编制一套涉及患者生活自理能力、运动功能、社会适应能力这三项指标的评价表,其中自理能力4项、运运动能力10项、社会适应能力4项,共计18项。每项设置分值我0-3分,越高表示恢复性越好。对全卷统计,总分提高11分以上为显效、1-10分为有效,前后无提高为无效。单项中,运动提高6分、生活自理和适应能力提高2分视为显效。
1.4统计学分析
采取SPSS19.0软件数据包对于两组收集的治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和比较,计量性资料采取均数加减标准差的形式表示,组间比较采取t检验,当P<0.05时,可以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从表1的结果中,可以看出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在治疗之前的数据统计中没有明显差异(P>0.05),经过为期5个月的治疗之后,两者的治疗效果拉开了距离,在运动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三个项目的比较上,观察组均比对照组的情况要好,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效果比对(±S)
分组
治疗阶段
运动能力
生活自理能力
社会适应能力
观察组
治疗前
17.89±5.21
5.01±3.44
4.58±2.68
治疗后
25.17±4.21*
7.98±2.67*
7.67±3.12*
对照组
治疗前
17.73±5.36
5.02±3.17
4.54±2.57
治疗后
20.47±3.29
6.12±2.65
5.78±2.64
注:*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3.结论
目前,在临床傻瓜针对小儿脑瘫患者进行康复性的治疗主要还是以传统的综合康复性治疗为主,虽然也能够取得一定的疗效。但是这种传统的治疗方式的弊端已经较为明显,例如这种采取一对一的治疗模式,每天都是进行固定套路的运动、作业、语言、心理、推拿和理疗等治疗科目,患者从中感到毫无新意而且非常容易形成厌恶感。这就造成了依从性不足的问题。再加上这些传统的治疗方式与实际的生活内容缺乏接轨,这对于患者性格的形成和智力的回复都不具备较大的作用[4]。
采取引导式教育模式,可以很好的解决以上的这些问题,能够让小儿脑瘫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学习过程进行分解和习作分析,然后借助于节律性的口令行语言,将其一系列的作业程序融合起来,并融合到了真实的日常生活中,让小儿脑瘫患者主动地调动自身的学习积极性,参与到这种灵活多变的学习训练课程中来,并且在这种一对多的教学治疗模式下[5],小儿患者可以互相之间模仿和学习,增加了互动性和娱乐性,也有助于他们对于社会群体生活的适应能力的培养[6]。
不过引导式教育模式也存在自身的一些缺点,例如对于康复治疗老师的要求较高,治疗的费用也较普通的康复性治疗要高,对于一般的家庭而言,接受上是存在一定的难度的。低于改项康复性治疗的普及和推广造成了一定的难度和阻力。无论如何,本文中可以看出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在治疗之前的数据统计中没有明显差异(P>0.05),经过为期5个月的治疗之后,两者的治疗效果拉开了距离,在运动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三个项目的比较上,观察组均比对照组的情况要好,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治疗小儿脑瘫的康复治疗过程中,采取引导式教育是个不错的治疗方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1]李明远,李晓捷,王连生,李洪涛,陈秀杰.应用引导式教育治疗脑性瘫痪(附例疗效分析)[J].中国康复.(02)
[2]曾巧美.引导式教育对脑瘫儿童康复训练的体会[J]中国民康医学.(12)
[3]李振华.引导式教育在小儿脑瘫康复治疗中的应用[J].广东医学.(15)
[4]吴建贤,王斌,唐久来,吴德,许小燕,周翔,刘维民,杨世炳.引导式教育结合按摩法对小儿脑性瘫痪康复的疗效研究[J]中国临床康复.(03)
[5]曲笛,王雪峰.小儿脑性瘫痪引导式教育疗法的研究现状[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03)
[6]唐久来.小儿脑性瘫痪引导式教育疗法[J].中国临床康复.(33)
赞赏
- 上一篇文章: 感动有一个庆阳少年,他叫李鹏洲
- 下一篇文章: 新闻三分钟,知晓玉山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