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概论考研笔记第十章儿童社会
北京中医医院手足癣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8833646.html
第十章、儿童社会工作
TRAININGCOURSEMAINSUBTITL知识框架体系第一节、儿童社会工作的基本概念和涵义
TRAININGCOURSEMAINSUBTITL
1.儿童社会工作的概念
(1)关于“儿童”的界定
①从生理上界定
从中国法律规定上看,儿童是指不满14岁的人;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规定,“儿童系指18岁以下的任何人,除非对其适用之法律规定成年年龄低于18岁”,与我国的“未成年人”概念相当。在社会的称谓习惯上,我们将1岁以下儿童称为婴儿、1岁以上及学龄前儿童称为幼儿、6至12岁称为儿童,13岁以上至未满18周岁称为少年。
②从心理上界定
“儿童”是一个生理性概念,同时也是一个心理阶段的概念,--个社会性的、包含深刻社会涵义的概念:
a.儿童这一概念显示了一个人的特别发展阶段。
b.儿童是一个权利的概念。
c.儿童是一个受保护的概念。
(2)儿童发展与儿童观
①儿童的发展
发展是儿童的本质特征,在儿童社会工作中树立发展的理念具有重要意义。儿童的发展范围主要有:
a.生理上特别是性的发展;
b.认定和修正情绪能力的发展:
c.认知方面逻辑思维的发展。
②儿童观
a.儿童观的基本内容
儿童观是指人们对儿童的根本看法,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基本内容:
第一,对儿童群体的基本认识,即如何认识儿童的社会本质,他们在社会中的地位、作用等;
第二,对儿童个体的认识,即怎样看待每一一个儿童,如何认识儿童的主动性和多样性等。
b.儿童观的重要意义
第一,它会决定社会对儿童的基本态度;
第二,儿童观是全社会一切涉及儿童事务工作的出发点;
第三,儿童观决定着儿童工作者职业行为的性质。
(3)儿童的生理心理特征及意义
①儿童的生理心理发展特征
a.0~1岁的乳儿期是人生第一年,是心理活动萌芽阶段,又是生活经验积累时期,其身心发展为今后的发
展奠定了最初基础。
b.1~3岁的婴儿在感知、基本动作和心理各方面有了一定的发展,随着脚和手动作的发展,儿童的生活围较前大大拓宽,受外界影响也大大增加,儿童独立进行基本生活活动的需要与儿童本阶段心理发展水平低成为主要矛盾。
c.3岁至6~7岁的儿童身心发展与上阶段有着本质区别,但又是上阶段发展的继续,儿童已经可以进入幼儿园,为入学做准备。
d.6~7至11~12岁处于童年期。这一时期,儿童以学习为主导活动,生活环境起了很大变化,他们的心理迅速发展起来,他们的生活范围有了很大拓展,社会性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②儿童发展变化中的自我意识和道德发展特征
a.自我意识的发展
第一,乳儿期儿童没有自我意识,分不清作为主体的自己和客体的区别。
第二,婴儿期的儿童随着言语、动作的发展,自我意识发展,3岁前后才从知道自己的名字过渡到掌握代词“我”。这是个质变,即从把自己作为客体转变为当作主体来认识,是自我意识发展中的一个飞跃。
第三,儿童期自我意识逐渐复杂起来,随着成长发展,儿童对认识“自我”表现出更大的兴趣,要求深入了解自己、关心自己的成长,个性品质的意识与自我评价能力也不断增长。
b.道德发展
第一,幼儿初期的儿童,道德判断带有很大的情绪性、具体性和暗示性。
第二,幼儿晚期,开始模仿成人,并初步从社会意义上来判断道德行为的好坏,但往往不能把行为动机与效果统一起来看。
(4)儿童社会工作的概念
儿童社会工作是指以儿童为对象的社会工作。儿童社会工作的概念从内涵来讲,应包含三个基本要素:
①儿童社会工作是面向儿童的工作,是面向所有儿童的工作。
②儿童社会工作的目的是激发儿童自我发展、自我成长的潜能,促进儿童全面健康地发展。
③儿童社会工作需要运用专业手段,需要专业人员与非专业人员的结合。
2.儿童社会工作发展的历史
(1)以救济为主的时期
年英国济贫法颁布前后至19世纪,是以儿童社会救济为主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工作对象主要是孤儿、弃儿和部分贫困儿童,采用的手段主要是领养、寄养等消极的救济方式。这时期也被称为消极的救济工作时期。
(2)积极的儿童福利时期
进入20世纪以来,随着儿童福利的新观念产生,儿童工作
- 上一篇文章: 一文掌握5个应用广泛的艾灸保健要穴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