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辉ldquo双减rdquo了,

时间:2021-10-31来源:疾病治疗 作者:佚名 点击:

市场营销求职招聘交流QQ群 https://www.zghy.org.cn/item/455360344477323264

近日,“双减”政策终于落地。

所谓“双减”,一是减轻作业负担,二是减轻校外培训负担,对象均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其目的既是想缓解广大家长的焦虑情绪,也是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此重磅消息一出,不少家长立马欢呼雀跃、奔走相告,且对新学年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充满了无限畅想,但也有家长异常冷静,不抱任何“希望”和“幻想”,依然“我行我素”奔走在“鸡娃”的路上。

要我说,这两种反应均属正常,因为类似政策过去也出台了不少,但长期以来,很多孩子“不爱学习”和“沉迷游戏”的状态从未改变过,而这恰恰是家长最大的困扰。

可关键问题是,如果“双减”不但落地还要落实,你敢不敢让孩子的学习回归“有限游戏”呢?

01

说到“有限游戏”,我们先来看看孩子为什么容易对网络游戏上瘾。

要我说,主要原因是游戏具备了三个特点:一是目标适合,二是规则简单,三是反馈及时。

首先,任何一款游戏,都有相应的目标设置,就是通过解决一个个小问题,最终实现一个大目标,比如我们消灭一定数量的普通敌人,到后来就有足够实力打死一个大Boss。

如果说,一个孩子特别喜欢玩某个游戏,那他一定是这款游戏的目标人群,说白了就是这个游戏难度适中,是专门为这个年龄层次和思维水平的孩子设计的。

其次,任何游戏都有一定规则,越好玩的游戏,规则可能越简单,比如每解决一个小问题,就有一个小奖励,解决了大问题,就有一个大得分,积分达到一定程度,就可以过关,继续玩更有挑战性的新游戏。

假如游戏规则复杂,得分细则繁琐,外加许多附加条件,每过一关还有不少意外情况,那谁还愿意玩这种游戏呢?

另外,最关键的一点是,不管输赢得失,游戏的反馈都非常及时,只要你有操作,就能立马知道结果,这种感觉就很好,赢了心情特别爽,死也死的痛快,大不了从头再来。

02

如此看来,孩子爱玩游戏就不足为奇了,其实,我们成年人的“游戏”也是一样的道理。

先以宝爸们爱喝酒、爱抽烟,再以宝妈们爱吃零食、爱化妆为例,聊一聊什么叫“有限游戏”。

正所谓,酒要一口一口慢慢品才有意思,这是喝酒的目标设置;“感情深、一口闷”固然豪爽,但喝醉之后胃里翻江倒海,心里难过后悔的可是自己,谁让咱目标设置过高呢?

喝一口美酒,吃一口佳肴,和三五好友聊上几句,然后接着喝酒、吃菜、聊天,没有压力、规则简单、反馈及时,周而复始,就形成了一个个小的闭环。

饭后一支烟,抽上一口、吞云吐雾后,朋友之间说上两句话,或独自思考片刻,接着再抽上一口……这也是一个“有限游戏”,目标不大,操作方便,容易满足。

再比如,宝妈们喜欢嗑瓜子,目标很小,手里一把,每次一颗;规则简单,“咔吧”一声,瓜仁出来;嚼上两下,满口生香,这种满足感来得要多快有多快。

至于化妆,宝妈们从头到脚,先头发后面孔,戴首饰、配衣服、换鞋子,最后搭个合适的包包,“美”的目标明确,过程逐个分解,时间再长都不觉得麻烦。

关键是,化妆过程中一直盯着镜子,眼看着自己一步步美起来,反馈多及时啊!

03

人生如戏,像上面的例子一样,如果我们把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情均比作游戏,那么可以分为“有限游戏”和“无限游戏”。

所谓“有限游戏”,就是有边界的游戏,有目标、有规则、有反馈,一旦结束、输赢立判、不再继续。

例如,我们成年人的工作,边界就是获得金钱收益,不同的是,大多数人拿月薪,只有少数人和少数职业拿时薪、日薪和年薪。

再比如,孩子的学习,边界就是取得阶段性成果,完成一天的作业,完成一周的学习,考完一次单元测验,或者结束期中、期末、中高考。

有限游戏能够带给我们强烈的成就感,也能够带给我们瞬间挫折感,但大部分人都喜欢这种有限的行为模式。

因为,在一个特定的、不算太长的、个人能承受的时间区间中,我们朝着一个目标努力、奋斗、追求,每到达一个边界,我们就会获得一种及时的反馈,适当休息调整后,我们还会有足够的动力、精力和能力再去寻找另一个新的边界。

当我们把时间轴拉长,将终点延迟到一个人生主题结束,甚至是我们生命的终点时,这就成了一个“无限游戏”,比如一个人的终身学习和毕生事业。

诚然,我们以没有边界来看待身边的人和事时,会对自己的行为有更高层次的认识,例如我们总希望孩子现在明白“学无止境”“学海无涯”“终身学习”,将来分清事业和工作的差别……

可事实上,不要说一个孩子,作为父母的成年人,都逃避不了人类趋利避害、好逸恶劳的本性,都偏好在更短的周期,更小的闭环里获得有限游戏带来的边界感、获得感和成就感,不是吗?

04

让我们再次回到“双减”的话题。

首先,通知明确要求,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这是在“量”和“质”上对学习目标进行了合理的设置。

其次,通知还要求,坚持从严治理,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各地不再审批新的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现有学科类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对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各地也要区分体育、文化艺术、科技等类别,明确相应主管部门,分类制定标准、严格审批。

游戏规则简单明确,学科类校外培训不是不好,但只能是对学有余力者的课外补充,是非盈利性质的;非学科类培训不是不需要,但应是满足所有孩子艺体特长、文化熏陶、科技兴趣等方面的所需,是有标准的;不管学科类还是非学科类培训,只能满足家长和孩子合理需求,不能增加孩子的学业负担。

另外,通知要求充分用好课后服务时间,指导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补习辅导与答疑,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习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文体、艺术、劳动、阅读、兴趣小组及社团活动。

更为重要的是,学生放学回家完成剩余作业后,需要从事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开展适宜的体育锻炼,开展阅读和文艺活动。

这是什么?这就是“有限游戏”里的及时正向反馈,是要让每个孩子在日常的学习之后,既有完成学习任务带来的成就感,又有劳动、健体、阅读和开展文艺活动和从事个人兴趣爱好的奖励。

05

为什么大多数人宁愿吃生活的苦,也不愿吃学习的苦?

知乎上的这个问题,曾有两个回答获得了超高人气。

第一个回答是,学习的苦需要主动去吃,生活的苦却不一样,你躺着不动它自己就来了。

第二个回答更精彩:

生活的苦难可以被疲劳麻痹,被娱乐转移,无论如何只要还生存着,行尸走肉也可以得过且过,最终习以为常,可以称之为钝化。

学习的痛苦在于,你始终要保持敏锐的触感,保持清醒的认知和丰沛的感情,这不妨叫锐化。

我的理解是,学习上主动吃苦,“锐化”的过程,正是一个孩子把学习从“有限游戏”升级为“无限游戏”的过程。

既然学习的苦常常是枯燥的,是短期没有回报的,看得见,摸得着,谁都不愿吃,那我们更应该让孩子多多体会日常学习中“有限游戏”的乐。

唯有如此,他们才能学会主动吃苦,慢慢成为学习的主人。

问题是,“双减”来了,过去像是打了“鸡血”、一直让孩子玩着“无限游戏”的我们,真的敢让孩子的学习回归“有限游戏”吗?

请大家一起点亮“在看”,让更多的孩子回归学习的正途,体会学习带来的快乐!

“遇见辉哥”年文章合集,你读过几篇?这里有一份协议,你会和孩子签吗?不管什么样的父母,都要记住这16条教育孩子的忠告看不清学习的真相,你就会一直拖孩子的后腿

分享、点赞、点“在看”,让更多人看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注明  http://www.yidannajf.com/jbzl/13454.html

首页|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广告合作|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版权所有 小儿麻痹症_小儿麻痹症常识_小儿麻痹症常识网站 
Copyright 2012-202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