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麻,腰麻,骶麻,蛛网膜下腔麻醉傻傻分不
白癜风早期治疗几率 http://baidianfeng.39.net/bdfby/yqyy/
将麻醉药物注入椎管的蛛网膜下腔或硬膜外腔,脊神经根受到阻滞使该神经根支配的相应区域产生麻醉作用,统称为椎管内麻醉。根据注入位置不同,可分为蛛网膜下腔麻醉(又称脊麻或腰麻)、硬膜外阻滞、腰硬联合麻醉、骶管阻滞麻醉。
脊柱组成如图1所示,颈椎(7节),胸椎(12节),腰椎(5节),骶椎(5节、融合成一块),尾椎(4节)。
椎管内的剖面图如图2所示,脊髓从内到外一共有三层脊膜,分别是软脊膜(A)、蛛网膜(B)和硬脊膜(C)。我们从图中可以看到两个腔隙: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腔。而从外到内进针,穿刺皮肤层和黄韧带后,第一个间隙是位于黄韧带和硬脊膜之间的硬膜外腔。穿刺针继续向前,当突破硬脊膜和贴附在硬脊膜上的蛛网膜后,就会进入软脊膜与蛛网膜之间的蛛网膜下腔。
一、蛛网膜下腔麻醉
将局麻药注入到蛛网膜下腔阻滞脊神经,使其支配的相应区域产生麻醉作用的方法,称为蛛网膜下腔阻滞,简称腰麻。
特点:
①起效快,往往在5min以内。
②由于硬脊膜被穿刺,使脑脊液渗漏,造成压力降低,易致麻醉后头痛。
③由于此腔隙与脑室相通,麻醉平面过度上升将会导致延髓生命中枢麻痹,造成心跳呼吸骤停。
④腰麻时,由于交感神经被阻滞,也常伴有血压下降(注:可用麻黄碱预防)。
⑤药液的比重和患者体位将影响药液的水平面:如用放出的脑脊液溶解药物,则比重高于脑脊液;用蒸馏水溶解,则比重小于脑脊液。
⑥腰麻只能应用于腰2节段以下,否则可能损伤脊髓。
穿刺成功的标志:无色透明的脑脊液(CSF)流出。
二、硬膜外阻滞
将局麻药注入到硬脊膜外腔产生节段性脊神经阻滞,使其支配的相应区域产生麻醉作用的方法,称为硬脊膜外腔阻滞,简称硬膜外阻滞或硬膜外麻醉。分为单次和连续硬膜外阻滞麻醉两种。
特点:
①用药量比腰麻时大5~10倍,起效较慢(15~20分钟)。
②对硬脊膜无损伤,不引起麻醉后头痛反应。
③硬脊膜外腔不与颅腔相通,注药水平可高达颈椎,不会麻痹延髓生命中枢。
④硬膜外麻醉可以将交感神经麻醉,导致外周血管扩张及心肌抑制,引起血压下降。
⑤如果置入导管,重复注药可以延长麻醉时间。
⑥硬膜外麻醉可应用于颈、胸、腰各脊髓节段。
穿刺成功的标志:过黄韧带的突破感、阻力突然消失、有负压现象。回抽无脑脊液,插管顺利。
三、腰硬联合麻醉
顾名思义,腰硬联合麻醉是腰麻和硬膜外阻滞两种方法的叠加。
操作时,一般先在患者腰椎部位先打一个小皮丘,然后再进行硬膜外针穿刺;成功后再将腰麻针穿入,观察到有脑脊液流出后,再给与适量局麻药,退出腰麻针;再在患者硬膜外腔植入硬膜外导管给药(不排除有其他方法)。
特点:
①起效迅速;
②效果确切;
③麻醉时间不受限制;
④局麻药用量小;
⑤局麻药中毒的发生率低等
但也需注意,腰硬联合阻滞范围较一般腰麻或硬膜外阻滞范围广,且两种麻醉方法的“并发症”都有可能出现;麻醉的效果和范围随着时间的延长,会更加趋于硬膜外麻醉。
二、骶管阻滞
经骶裂孔将局麻药注入骶管腔内,阻滞骶脊神经,称骶管麻醉。骶管阻滞一般适用于小儿的下腹部和下肢手术。骶骨由5块骶椎融合在一起形成的三角形骨(1-7岁小儿骶骨没有骨性融合)。
骶管阻滞成功的关键点:
①针经过骶尾韧带的穿破感,即落空感;
②注入空气无皮下气肿及捻发音;
③注入局麻药或者生理盐水时无阻力。
注意:骶管有丰富的静脉丛,穿刺损伤易出血,当抽吸有回血时放弃骶管麻醉,改用其他麻醉方法,否则易造成麻醉中毒。
以上关于椎管内麻醉的常用方式,各位看官是否有所明白呢?
参考来源:围术期医学论坛
基层麻醉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上一篇文章: 孩子啥时吃钙片好这个最佳时间,吸收率最棒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