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才公益认识小儿推拿
认识小儿推拿
小儿推拿对于广大家长来说并不陌生,它的“简、便、廉”让许多家庭深受其利。且随着国家二胎政策的开放,使得关于小儿推拿的产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进而掀起了“小儿推拿热”。
医院,下到小医馆无不是繁荣之景,这门古老的技艺再次发光发热。
但由于许多父母对小儿推拿的认识有局限性使得在选择和使用上就出现疑惑。因此这次我们给大家较为系统的介绍小儿推拿以惠及大众。
概念及作用机理:
小儿推拿疗法是儿科常用且病儿及家属乐于接受的一种治护手段,它是以中医理论作为基础,医者使用手法作用于体表的特定部位或穴位。
通过刺激机体表面的感受器,唤起应急反应,以调整大脑皮层被某些致病因子作用所产生的失衡状态,恢复其正常的兴奋与抑制过程。
从而使小儿自身经络疏通,气血流畅,以改善新陈代谢,调整各脏腑生理功能。
别小瞧“捏脊”,它可是小儿推拿中的“王者”哦
源流:
小儿推拿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代的《五十二病方》一书中。当中记载“婴儿瘛者...匕周抿婴儿瘛所”,文献表明当时推拿已用来治疗儿科疾病。
但在此之后,小儿推拿只作为一种技艺存于世,难见系统的理论。
到隋唐时期盛行,在《肘后备急要方》中有记载:“使病人俯卧,一人跨上,两手抄举其腹,令病人自纵重,轻举抄之,令去床三尺许,便放之,如此二七度止。”
再如:“拈取其脊骨皮,深取痛引之,从龟尾之顶,乃止,未愈更为之。”此内容表述了有关小儿“卒腹痛”的捏脊疗法。
为推拿治疗急症方面提供了线索,也为之后小儿病的防治及保健带来了极其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至宋朝儿科学的产生,小儿推拿学体系萌芽逐渐形成,并在明代得到空前发展,作为一种独特的治疗体系存在。
其中的代表作有《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该书中做了详细表述,作为我国最早记录小儿按摩的医书,它以歌诀的形式记录小儿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手法。
此外《幼科推拿秘书》记录了较为完善的小儿推拿手法,该书记录了42种单式手法,13种复试手法,小儿疾病24种,附图像11幅,并对小儿望诊做了极其详细的论述,强调阴阳的重要性,余不赘述。
流派及特点:
流派:目前国内发展比较充分,影响较大的小儿推拿流派,主要有山东的三字经小儿推拿流派、张汉臣小儿推拿流派和孙重三小儿推拿流派、北京的小儿捏脊流派、上海的海派儿科推拿和湖南的刘开运儿科推拿流派。
特点:
一
三字经小儿推拿流派,学术特点非常明显。
①偏重于小儿望诊和五脏辩证;
②是取穴少精,善用独穴;
③推拿时间长,手法频率高;
④以清法见长;
⑤手法操作简单。
二
张汉臣流派的主要特点是:
①重视望面色和望鼻来判断病情;
②在治则上是以治本为主,严守“补虚扶弱”或“补泻兼治”的法则;
③要手法熟练,刚柔相济。
三
孙重三流派的特点是:
①首重“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诊病强调闻诊和望诊;
②继承了林椒圃“十三大手法”;
毕永升总结了该流派的临床经验,包括四大手法治感冒,推天柱骨治呕吐,侧推大肠、推脾经、推上七节骨加减治疗腹泻,推箕门利尿,推胸八道配推揉膻中治咳嗽。
四
湖南的刘开运流派的特点是:
①注重“理、法、方”;
②强调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
③尤重推拿手法;
④提倡中西结合;
⑤倡导推药并用。
适应症:
从小儿常见疾病来论
①呼吸系统疾病,具体病症主要有小儿哮喘、小儿咳嗽、咳嗽、支气管炎、失音、伤风发热、感冒、风热感冒、鼻炎等;
②消化系统疾病,具体病症主要有:小儿腹泻、小儿厌食、小儿疳疾、小儿病毒性肠炎、胃脘痛、肠梗阻、久泻、慢性胆囊炎、小儿便秘、消化不良、腹胀、婴儿溢乳、食积发热、、腹痛呕吐、急性腹泻、食积等;
③肢体经络疾病:先天性斜颈、小儿麻痹后遗症、先天性足内翻等
优势:
因为小儿是稚阴稚阳之体,极为敏感,因此药物或者是刺激性强的治疗方法对小儿来说都不是上上之选。
小儿推拿作用方法柔和,可以起到安抚小儿的作用。
且小儿推拿疗法有别于药物,既无毒副作用,又能够达到用药物治疗效果,其治疗方法绿色、安全、无痛苦,小儿易于接受。
老师结合多年临床对小儿推拿提出以下观点:
第一:用意不用力,小儿处于人体的少阳阶段,身体敏感。意轻柔为阳,力刚强为阴。
小儿为少阳,为乙木,乙木之体不可用强力按之,应顺应升发之气。否则会克伐少阳之气。
强用力还会在施治过程中让小儿哭闹,导致泄气。对小儿病体恢复不利。
第二,介质用水,少用油或其他,从阴阳的角度来论,水具有清和流动的性质为阳,应小儿之体;油具有浊和粘滞之性为阴易阻气机。
从五行生克的角度:少阳为木,水生木,用水补小儿木体。
第三:手法轻巧,此点与“用意不用力”相呼应。避免刚强手法对小儿身体产生不良的影响。
*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本文未经同意,禁止一切形式的转载,如欲转载,请于
- 上一篇文章: 照亮七彩童年共圆前行之梦定海区开展残疾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