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命成为艺术品美学与生命政治第一讲福柯
本次推送的是年“美学与生命政治”系列讲座中的导读福柯部分,共有两讲,分别关于福柯的《性经验史》和《生命政治的诞生》。这是第一讲的上半部分,在生命政治的语境中,“生命”和“生活”是互训的。让生命成为艺术品,是理解到生命政治的现实后,对现实进行的超越与克服,它是以康德意义上绝对命令的形式说出的。尼采、弗洛伊德和马克思颠覆了“人类的安睡”和人类中心主义,而福柯则宣告了“人之死”,即作为现代知识型支点的“人”的死亡。福柯在《疯癫与文明》指出疯癫不是自然疾病,而是知识的建构,文化的建构,是社会文化的产物。如果说只有疯癫才最接近于绝对知识,那么这其实是对整个西方的从笛卡尔到黑格尔的理性话语的一个彻底的颠覆。这个课程是一个系列,它的最终落脚点是在生命政治上。作为前期的工作,为什么要讲尼采,为什么要讲福柯的生命美学,都是为最后的生命政治问题来做一些铺垫和导入。此讲的主题就是福柯的一句很有名的话:“让生活成为一件艺术品”。“美学与生命政治”讲座后续讲稿将在院外陆续推出。
上|现实是一种生命政治的现实,福柯为了超越这个现实、克服这个现实,才提出了生命美学这一假设。
中|如果说以前那些知识既然会出现,也必然会消失,那么我们可以断言,人将会像海边沙滩上画的一幅面孔一样被抹掉。
文|夏凡责编|姜山
第一讲|让生命成为艺术品|上|
本文字以内
1|福柯的生命美学与生命政治学
我们上次说过,在西方的语境中,不论英语、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也包括俄语,这些语言我当然不懂,但这个单词我是懂的啊,生命和生活都是一个词。无论是life,dasLeben(德语),levie(法语),lavita(意大利语)还是lavida(西班牙语),反正它们就是一个词,就是“生”。但是在汉语的语境中,你会把它区分成“生活”或者“生命”。可是在西方语言中它其实就是一个字。所以无论是生命政治、生命美学还是生活美学、生活成为艺术品,大家自己脑子里要有个互文的概念:在这个语境中,你读到的所有的“生活”其实就是“生命”,你读到的所有的“生命”其实就是“生活”。没有任何加以区分的必要。但是呢,在汉语语境中,就有了很多可以展开的遐想空间。比如说,一讲生命美学,你就可以往庄子之类的去想,一讲生活美学,有人讲就是让日常生活成为艺术品,然后往工艺美术那个方面去想。这些都是很不必要的联想。生命美学的真正含义,也就是说福柯为什么会提出要让生活——或者说是让生命,简单说,就是让个人的生存——去成为一件艺术品,这件事情跟艺术其实没多大关系。因为这是他的正题。用阿多诺的说法,对于一个我们想要的理想,一个乌托邦,最好不要去正面描述它。因为你一描述就错了,你描述得越具体,越实际,它可能错得越离谱。比如说,代替现在的社会的那个未来的理想社会是什么?你对那个社会的描述越具体,可能就越成为空想,最后在实践的映照下就显得更加荒诞,而没有人去相信。所以对福柯的这样一个乌托邦构想,就是让人生成为艺术品这一构想,我们现在只要搞清楚它的反题是什么就行了。它的反题很简单,就是现实,也就是我们现在的这个现实。更具体地说,生命美学的反题就是我们这个系列的主题,生命政治。你必须首先理解到现实是一种生命政治的现实,然后福柯他为了超越这个现实、克服这个现实,才提出了生命美学这一假设,才提出要让人生成为一个艺术品这样一个命题。
要真的去讲这个事情,我当然可以把它讲得很深,但在这个课堂上我还是会用一个最最通俗的做法,也就是按照大家是零起点的这样一个概念来讲,从头开始来讲。所以我今天的课基本上是一个流水账。我假装大家对福柯一无所知。当然这个也不太现实啦,因为根据年的调查,福柯是整个社会人文科学领域被引用率排第一名的这样一个人物,超过了马克思和马克斯·韦伯等等等等。但是我不管你听说过多少,看过多少关于福柯的书,或者看过福柯本人的书,我还是按照零起点的这样一个概念,从头到尾慢慢地讲,用小学生课堂的讲法。所以这个课会非常非常的简单。如果你觉得没有深度的话,我们以后可以再继续深入。
2|福柯与尼采的最初相遇
米歇尔·福柯,法语是MichelFoucault,年10月15号生人,非常巧合的是他跟尼采同一天生日。他出生在一个医生家庭,大家可以联想一下《包法利夫人》那种典型的医生家庭。因为这个涉及福柯早期的一些研究,什么《临床医学的诞生》,包括他研究的精神病院啊,跟他的家庭背景都是有关系的。年,他19岁的时候去考巴黎高师,很著名的巴黎高等师范学校。那里出了很多牛人,我就一一不列举了。他第一次去考的时候,很光荣地考了第名,面试的名额是个。怎么办呢?第二年接着考呗,反正他上了很多补习班。这次不错,考了第4名。那么在巴黎高师,他学的学科是什么呢?其实是一个很枯燥无味的学科,叫科学史。它其实相当于一个文科的理工科。所以他早期的研究都是在科学史这样的一个领域,包括有个很著名的人物巴什拉——阿尔都塞的认识论断裂就是巴什拉提出的——这些东西都对福柯有影响。年,福柯毕业之后,去参加法国的一个教师资格会考。他们那里当教师要有一个统考。三天的笔试他是通过了,但口试失败了。因为考官认为福柯过于想展示自己的博学而离题太远。我们看到了,这是福柯他一生写作的风格写照。
曾经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法国哲学研究者,我就不说他的名字了,他对福柯的评论是,福柯这一生没有什么主题,他早期是研究知识考古学,后来又研究谱系学,后来又搞了一个什么权力技术学,到晚年搞了一个什么生存美学。我曾经很讽刺地评论说,这相当于一起碎尸案。就是把福柯的头割下来扔在城东的河里,然后把他的脚割下来扔在城南的荒郊野外。也就是福柯就被肢解了,好像他的一生就是东拉西扯。但是在福柯的传统研究上,最常见的一个说法,就是福柯的一生分为考古学时期和谱系学时期。所以,假如你不太懂福柯,但人家要跟你谈福柯,你怎么办呢?你只要说“我不太喜欢福柯的考古学时期,我比较欣赏他的晚期,谱系学时期”。你知道了这一句,以后谁跟你谈福柯,你就先来这么一句。啊,当场就把他镇住,然后下面你也不说了,他也不说了。他觉得你很懂,他不敢往下说了。这大概是一条小资装逼指南。
总之,福柯干什么事情都是要再来一次。年没考过,年他再去考,这次通过了。非常有意思的是,这年福柯的口试试题是性观念,非常巧合。今天我们最后会讲到《性史》或者叫《性经验史》这本书,其实就是《性生活史》啦。但是请注意啊,这时期福柯的论述是非常保守的。所以为什么我一开始会提《包法利夫人》这样一本书,因为他出生在那样一个医生家庭。那么福柯后来为什么会很激进呢?其实这是一个公开的秘密。对,大家都知道,福柯是同性恋,就是gay。因此在那样一个正常的社会语境中,他有了一种非常重要的体验,就是感到自己不是一个正常人,自己有被主流社会排斥的这样一种体验。正是因为有这样一种体验,才导致他后面整个思想的那种激进。所以如果你没有这种体验,你去模仿福柯,这就很东施效颦了。当然啦,我们现在的很多同性恋、包括拉拉也好,他们可能也没有福柯这种体验。因为他们会比较自信。(对吧,迷之自信。他不会觉得我是不正常的人。我被人排斥。他会引以为荣。每年四月一号,就大肆出来引以为荣一下,是吧。)所以福柯这种体验是非常特殊的。如果你不能理解这个问题,你进入不了福柯。你只是从他的文本上去看他的思想是怎么回事。
福柯年通过这个会考之后,按照规定就要到中学去教书,这样一来就意味着福柯要离开巴黎。巴黎对于法国来说可能比北京对于中国来说的地位还要高。福柯不想离开巴黎,不想去外省。那他怎么办呢?他通过申请,到了迪尔基金会,去准备他的博士论文。年,他又经过阿尔都塞的推荐(阿尔都塞也算是他的老师了),去里尔大学任教,离开了这个基金会。他在里尔大学当老师,同时也在巴黎高师兼职,因为有阿尔都塞嘛。他教心理学,当然也教哲学。福柯的课是上得很好的。在这一阶段,他开始接触尼采。他为什么会接触尼采呢?按照他自己的说法:“我是因为读了巴塔耶的作品才读尼采的,而我为什么会读巴塔耶呢?是因为我读了布朗肖的作品。”(巴塔耶啊,布朗肖啊,你们可能没什么概念,你们自行去搜索吧。)也就是说,福柯这时候
- 上一篇文章: 活出生命的意义认清生活的真相,依然热
- 下一篇文章: 要不是多了个水灵灵的老婆,都想再死一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