灸疗是治疗妇科病的灵丹妙药,小儿的保护伞
艾灸温经通脉,通调全身,灸出健康百病消
人的生命,不只是有形的躯体,而且蕴含有无形的“生机”。这个生机,用中医学的术语来讲,就是火和热,归结到一点就是阳气。如果体内阳气不足,相对的是体寒太重,许多常见病、多发病即疑难杂症就会相继而生,严重的摧残着人们的身心健康!
体寒是百病之源。寒性体质的人,就好比是严寒的冬天,大雪纷纷,万物凋谢。冰封大地,一片萧条之象,此种环境,既便养个花,种个菜是不可能活,何况是人体的内环境呢;寒性体质的人,五脏六腑就好像开着空调吹冷气,或者说是体内就像一个冰箱或冰柜,如有的人腰背部、腹部、四肢即便是的炎热的酷暑之天也会发冷发凉的感觉,大夏天还要穿棉衣、棉裤、棉鞋,更甚者还要围着火炉烤火以取暖,一片严冬之象,没有一丝一点的生机。那么,对于我们的身体而说,不知不觉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疾患,让我们备受折磨和痛苦。
寒去则寿长,寒去是保障身体平安无疾的一道屏障,健康长寿的秘诀,生活质量提升的保障。因此。我们提出:寒去一分。寿延十年!来说明了寒对身体的健康和生命有着极其严重的影响;如果体寒少一些,就如冬去春来,大地气温逐渐的回升一些,冰雪就渐渐的消融一些,而对于人体就会变得阳气足一些,强壮一些,健康多一些,久而久之那就是延年益寿。
为什么我们非要用艾灸的方法温经散寒,通经活络呢?因为寒气是导致许多疾病的直接原因。艾草又是一种纯阳植物,有强烈的芳香药性,辛温走窜,加上火力的物理作用,直接施灸于相关的穴位和病灶区域,药力可透达诸条经脉,起到扶阳益气,通经活络的作用,是中医提升人体阳气最好的方法。
现代科学证明艾灸可以提高施灸部位的气血流量,升高局部温度,缓解局部痉挛和疼痛不适的症状,能提升人体的免疫功能、内分泌功能和植物神经功能,恢复失衡的机体;艾叶中含有多种药物成分及强烈的挥发物质,燃烧时药力可透入人体或吸入体内,起到温经通络,行气活血,袪湿散寒的效果;艾灸可提高白血球及淋巴细胞的活动率,增强人体细胞及组织液体免疫能力;艾灸还可以刺激人组织液发生改变,有增强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及胸腺细胞活性的作用;另外,艾灸还具有增加心脏搏动量、强心抗休克的作用;隔姜灸可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止痛;隔蒜灸能清热、解毒、杀菌消炎;隔盐灸温中散寒、祛风除湿;附子饼灸能温肾壮阳、扶阳固脱。因此,坚持施灸可以温经通脉,通调全身的作用,达到灸出健康百病消的目的。
女人在一生中,从呱呱落地开始,要经过经(月经)、带(白带)、胎(怀孕)、产(分娩)、杂(妇科杂病)的过程。由于许多人对妇科疾病缺乏应有的认识,缺乏对身体的保养与呵护,加之各种不良生活习惯等,使生理健康逐渐下降,导致一些女性疾病缠身,且久治不愈,给正常的生活、工作带来极大的不便。妇科疾病的早期症状并不明显,通常也没有不适感的表现,一般是在做妇科检查的时候才被发现,如果症状严重的话,可能会有痛经、月经不调、白带增多的症状,白带呈血性或者是脓性,还会伴有臭味,白带刺激外阴会引起外阴瘙痒的情况,严重时还会有下腹坠胀痛,性生活后加重,也有些患者会出现尿频等不适症状,才知道自己患有一些妇科疾病。
现在得妇科病的人是越来越多了,像痛经、月经不调、乳腺增生、子宫肌瘤、卵巢囊肿、不孕症、附件炎、盆腔炎、阴道炎之类的。女人为何得这样那样的妇科疾病?从中医的理论来说就是气血不足、经络不通,还有就是身体太寒了。
对于常见和多发性的妇科疾病,如痛经、月经不调、闭经、宫寒不孕、子宫肌瘤、卵巢囊肿、乳腺增生及盆腔的炎症等病症,可以通过艾灸的方法得到有效的治疗或缓解。在腹部和腰骶椎部位施灸,就是女性疾病的灵丹妙药,妇科的千金片。
女性生殖器官受腰骶丛神经和自主神经系统的支配。腰丛由第12胸神经前支的一部分、腰1~3神经前支和腰4神经前支的一部分组成,位于腰大肌深面、腰椎横突之前,分布于外阴部。骶丛由第4腰神经前支和全部骶神经、尾神经前支构成,除分出很多短小的肌支支配盆腔的肌肉外,还有分出阴部神经支配外生殖器。支配子宫、卵巢和输卵管的内生殖器交感神经起自第1、2、3腰椎节段侧角,发出的节前纤维经过脊神经前根、脊神经和白交通支到腰交感神经节,并加入腹主动脉丛。腹主动脉丛发出纤维下行入腹腔,组成腹下丛。在腹下丛内的神经节和骶交感神经节换元后的节后纤维延续到盆腔的部分构成盆丛,并接受腰交感干节后纤维和第2、3、4骶神经副交感节前纤维,随着子宫、阴道至子宫壁,主血管、子宫收缩舒张等。副交感神经的节前纤维来自骶2、3、4节段脊髓部副交感核,经过骶神经加入到腹下丛和盆丛,到子宫阴道丛,在子宫颈神经节及血管神经节换元后到子宫壁内。
痛经的患者一般第1~5腰椎(L1~L5)上下两侧的肌肉多有僵硬、绷紧的感觉及触压痛,尤其第3、4腰椎(L3、4)触压痛明显。第3腰椎神经(L3)主管子宫、膀胱、大腿外侧、小腿内侧的神经运动。其椎体错位或异常可能会引起膀胱、子宫疾患,出现月经不调、小产、膝关节疼痛、膝无力、生理痛、腰部及脚部发冷、记忆力减退等症状。第4腰椎神经(L4)主管下腰、膝部、小腿外侧、坐骨神经。其椎体错位或异常可能会引起月经不调、前列腺疾患、膀胱炎、肠炎、排尿困难、尿频、阴茎疾患、输精管病患、痔疮、大腿萎缩等疾病。
腰骶椎部位是中医八髎穴的部位,八髎穴位于膀胱经上,位于1、2、3、4骶后孔中,左右共八穴。最早出自于《黄帝内经》,分上髎、次髎、中髎和下髎,脊椎两侧各四个,总共八个,故称八髎穴。主治腰骶部疾病、下腰痛、坐骨神经痛、下肢痿痹、小便不利、月经不调、小腹胀痛、盆腔炎等病症。
为什么要在腰骶椎八髎穴这个部位施灸?因这个部位恰好是人体骨盆的位置,邻近胞宫,人体的大部分生殖泌尿系统神经支配都在于此。这个区域的皮肉,应该是有很好的弹性和揉韧性,能捏起来的。凡是妇科不好的人这个部位的脂肪肥厚而且很硬,凸起像个小馒头似得,用手根本就捏不起来,一捏或稍微一按压就会感觉酸痛难忍。腰骶部两侧的肌肉多有僵硬、绷紧的感觉及明显的触压痛,触之指下或刮痧板下肌肉有结节或条索状物。这是因感受风寒湿邪阻塞经络,经络不通,就不利于气血的运行,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艾灸法可以温煦肌肤,通经活络,从根本上解决因经络痹阻、寒凝血脉淤滞不通引起的女性妇科问题。
5.艾灸可为小儿的健康保健护航
小儿脏腑娇嫩,功能尚未健全,特别是肺,脾二脏较弱,因此小儿易患感冒,发热,咳嗽,哮喘,腹泻,消化不良等症。如小儿消瘦或过胖、脸色发青或黄、易流口水或口水过多、舌苔白厚或黄厚、易出现湿疹(湿疹的病根在于脾胃虚弱、生湿化热)、厌食或饮食过多(无节制)、腹胀有气、排气多或放屁有味、腹泻(包括大便次数多,大便质地不好如蛋花样便或便水或水便分离)、便秘、尿床频繁或小便偏多等。以上问题可以通过艾灸的方法来解决,选取大椎、身柱、中脘、神阙、脾俞、胃俞、四缝等穴进行施灸。艾灸可以提高免疫力,促进孩子生长发育,预防疾病的发生有着良好的效果。
大椎穴属于督脉,在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处,具有清热解毒、疏风散寒、肃肺宁心的作用,是全身退热之要穴,有双向调节的作用,是小儿一个很重要的施灸部位。从经络循行的方向来分析,阳经是从头向下循行的,凡是与头部有关的疾病,也要在大椎穴施灸。此穴主治外感、疟疾、寒热无汗、咽痛、咳嗽、哮喘、头疼、癫痫、癔症、惊风、角弓反张、骨蒸盗汗、小儿麻痹后遗症等病症。
身柱穴有身体的支柱之意,在背部正中线上,第3胸椎棘突下凹陷中。身柱穴属于督脉,为小儿强身健体的穴位,还具有益智健脑的作用,可通治小儿之病,被誉为“小儿百病之灸点”。可以治疗和预防小儿感冒、疳积、惊风、便溏等疾病,是小儿预防疾病和保健的很重要的部位。通过身柱穴施灸,大多是孩子食欲和抵抗力会提高。对于体质较弱,易患感冒的小儿,可配风门穴(属于足太阳膀胱经,在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肺俞(属于足太阳膀胱经,在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和大椎穴施灸。,
中脘穴位于人体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胸骨下端和肚脐连接线中点即为此穴。中脘穴的主治消化系统疾病,如腹胀、腹泻、腹痛、吞酸、呕吐、便秘、黄疸等。中脘穴施灸可以促进脾胃的消化功能,让它健运起来,因为艾灸有温补的作用,对于消化不好,脾胃运化功能差的小儿有很好的疗效。
脾俞穴是足太阳膀胱经穴,在背部,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脾的背俞穴,具有益气升阳,健脾和胃,利湿升清。适用于消化系统疾病,主治腹胀、黄疸、呕吐、泄泻、痢疾、便血等。常常按压脾俞穴,可以健脾化湿、生血运化、养胃补气。
胃俞穴位于背部,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具有健脾和胃、止呕,从而保证食物被人体正常地消化和吸收。此穴施灸可有效的治疗由于胃肠消化系统病症。
神阙穴,即肚脐,又名脐中。是神气通行出入的门户,胎儿通过脐带从母体接受营养,脐中的神阙穴是任脉的的要穴,任脉总领人一身的阴经,循行于胸腹正中,上连心肺,中经脾胃,下通肝肾,所以神阙为经气的汇海,五脏六腑之本,为先天之本源,后天之根蒂,是生命之根。艾灸神阙穴可以提高小儿的免疫力和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效果。
四缝穴位于第2、3、4、5掌面第1、2节横纹中央点处取之。可以治疗小儿疳积、百日咳、小儿惊风、胃脘痛、腹痛、腹胀、咽痛、恶心呕吐,消化不良、呃逆、中暑、发热、感冒、哮喘等症均有良好的效果。艾灸和刺血均可,以刺血后再灸为宜。用酒精棉球给食指的四缝穴消毒。用左手捏紧孩子食指四缝穴的两侧,或在靠近食指根部的地方用棉线绳多扎几圈,扎紧后,孩子会觉得手指微微发麻,这样做,一是可以减轻疼痛,二是容易挤得彻底。然后用消过毒的针快速刺向四缝穴,一定要扎在手的纹理中间,然后再挤压四缝穴的周围。如果孩子疳积严重的,有时还会挤出黄色的脂肪样的颗粒,有时则是血水和黄色黏液一起挤出来,有的时候是白水,有的时候是发黑的血液。尽量多挤,等挤出来红色血液的时候,就可以停止了。再用同样的方法去刺中指、无名指、小指上的四缝穴。两只手上除大拇指外的8个手指都要扎到。如果挤出的黄水较多,过半个月后或一个月后再扎第二次。一般的孩子扎两次后,挤出的就全是鲜红的血液了,以后就不需要再扎了。如果第二次扎时挤的血液里仍有淡黄水,则需要一个月后再扎一次,直至挤出来的全是鲜血为止。
小儿保健灸可用艾条温和灸或雀啄灸,因小儿皮肤娇嫩,将艾条点燃后在身柱穴上熏灸,距离穴位处皮肤约2厘米左右,以局部红热舒适为度。由于小儿不能及时准确地反映灼热的程度,因此可将施灸者食中二指置于穴位两侧,来感知温度的高低,一般每次灸5~15分钟,开始时隔日灸一次,灸治一个月后可减少施灸的次数,每周灸1次或每月灸1~2次即可。
小儿的施灸时间,一般2岁的以内的孩子,采用温和灸,每穴艾灸5分钟左右,不要太高的热度,温温的即可。3~5岁的孩子,可以每穴艾灸5~10分钟,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艾灸时间可以适当延长。需注意的是尽量给孩子吃新鲜的营养丰富的食物,不吃寒凉及冷藏的食物,孩子的身体才会越来越强壮。
白癜风的治疗方法有哪些呢北京治疗白癜风的需要多少钱- 上一篇文章: 您该为孩子留着小儿肺炎的六大并发症
- 下一篇文章: 打呼噜会引发多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