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让父母的执念变成孩子成长的绊脚石
“我的世界是一个充满迷雾的草坪,草坪上有井,但不知道在何处,所以有可能走着路就不小心掉进去了,在漆黑的井底我摔断了腿拼命地喊,我觉得我完全没有自我。这一切好难。我不知道我是谁,我不知道我到哪儿去,我的自我在哪里?”这是某高校学生的内心独白,看了让人心情沉重,“空心病”正在悄悄然袭击着这些曾经让父母引以为豪的孩子。
说起家庭教育,不可避免的就要谈到青春期孩子叛逆,“叛逆”主要集中在初、高中阶段,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叛逆”似乎也在“与时俱进”,扩展它的领域,小到小学高段,大到大学,越来越多的孩子出现行为偏差。
日前接触到这样一个案例:“小A,男,20岁,北京某重点大学大二学生,父母反馈刚上大学时挺好的,从大一期中开始没有心情读书,晚上打游戏,白天睡觉,老师说不听,同学劝不动,最后挂了三科,差点退学。现在游戏、电影成了生活的主旋律。一到考试就烦躁,要出去玩,必修课都退了,只剩下选修课辅修课,还是不想考,家长打电话发短信也不回,父母让孩子去南方旅游回来后,心情好转,不再叛逆。孩子说是学习压力大,演讲失败导致崩溃的,并不迷恋游戏,可是对什么都没兴趣,学习看心情,心情好就学点,不好就玩,很少看到他心情好的时候,完全不能左右自己的心情。
“在大学以前抓得很紧,本以为考上大学可以解放了,孩子可以自由飞翔了,没想到又发生了这样的事,想管管不了,想放又放不下,不知道怎样才能让孩子走上独立自主,积极上进的人生道路。现在不知道该怎样放手,现在孩子在千里之外,不知道怎样帮孩子度过这一关,而又担心孩子冲动下的选择造成终身的遗憾。”
父亲的叙述充满焦虑、担心和无奈,理解这位父亲的同时也带给我很多的思考。
名牌大学,是每个孩子所向往的,也是每一位家长所期盼的。很多父母以为只要把孩子送入一所好大学,毕业之后找份好工作,再有一个好的婚姻,就算万事大吉了,为人父母这辈子的任务也算是完结了。可谁能想到即便是进得了名牌大学照样会出现偏差呢?
进得了这所著名高等学府的,必是高考战场上,千军万马杀出来的赢家。是什么原因让这样一位高等学府的学子,年满18岁的青年,在他本该努力奋斗的年华却停止了脚步?
问题从来就不是孤立存在的,造成小A今天这个局面的,原因是来自多方面的,首先我们来看生理因素:
男性,20岁,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确立自我同一性。
(青年期的发展是自我发现、自我意识形成和人格再构成的时期,是从不承担社会责任到以社会角色出现并承担社会责任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他们要经历复杂而艰难的同一性确立和对社会生活的选择。所以大学期间正好给了他们这样一个心理上的延缓,也就是“心理的延缓偿付期”。)
艾里克森认为确认自我认同感是青年期的重要发展任务。自我同一性的确立是自我分化和整合统一的过程。在自我分化和自我认识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观察者对被观察者反应的一致与否,于是自然会出现主体我与客体我的矛盾斗争,造成对自我的肯定和否定的认知。
而新的整合统一主要是通过自我接纳和自我排斥的过程实现的。而自我接纳是对自我积极肯定的心理倾向。自我排斥是对自我否定的心理倾向。
青年期自我的发展经过自我分化,再通过自我接纳和自我排斥等过程之后,自我的发展便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和提高,在新的水平上达到整合统一,形成自我同一感。大多数的青年人都能在这个时期形成并确立自我同一感。而也有少部分人不能确定自我同一感,从而导致自我同一性扩散或社会角色混乱,并造成自我同一感危机。
具体表现为:选择回避和麻痹,勤奋感的丧失。
其次是成长经历:
咨询中了解到,孩子的父母均为高校老师,从小家教严格,尤为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除学习之外,很少和孩子谈论其它,学习之外基本由妈妈包办代替,孩子性格要强,初中时曾在乒乓球市锦赛中进入八强,高中时喜欢和同学们打篮球,踢足球,对人热忱,但进入大学后,觉得技不如人,水平不够,怕丢人,不愿意参加任何体育活动。
一个在当地学习上的佼佼者,一个被包办代替过多自主发展受限的孩子,当他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生活自理能力的挑战,学业的压力,同学关系的相处,都给他带来很大的挑战,在这样一个同是来自全国各地的佼佼者群体当中,经过几个月的努力之后发现在诸多方面都不及别人优秀,没有了以前的那种优越感,内心产生极大的落差,对自己产生怀疑,“我还是不是那个优秀的我?”“我是谁?”“我是无能的,没用的。”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和不合理信念产生,困惑、迷茫、怀疑自我......
"成绩挂科"、"演讲失败",一连串的挫折和打击使得他更加重了自我的不认同。而造成孩子这种单一性自我评价和绝对化要求,一旦受挫、失败就会自我否定的,正是父母长期以来对学习的过度北京最好的白癜风哪里治疗白癜风
- 上一篇文章: 治疗日记一个四期肿瘤孩子的治疗日记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