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学检查:取急性期早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脊髓灰质炎,脊髓灰质炎(Poliomyelitis)

时间:2014-12-3来源:发病病因 作者:佚名 点击:

(属后遗症期)

苍术10克,黄柏12克,牛膝10克,当归6克,络石藤12克,桑寄生15克,鸡血藤15克

治疗:

水煎服,1日1剂

取穴:风池gb20,大椎gv14,合谷li4,间使pc6,大陵pc7

实验室检查:

患儿排泄物加半量漂白粉或石灰水或5%来苏液搅拌后放置2小时后再倒掉,患儿食具及衣物应煮沸30分钟或日光暴晒2小时,室内用3%漂白粉澄清液喷洒或用0.1-0.5‰过氧乙酸消毒排泄物、浸泡用具或洗手

取穴:

治则:疏泄肺胃湿热

湿热郁蒸:

症状:肢体痿软畸形

取穴:长强gv1透命门gv4,命门gv透至阳gv9,至阳gv透大椎gv14

主动免疫:使用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ⅰ、ⅱ、ⅲ型混合型糖丸,于生后第2、3、4月各服1粒,于1岁半及4岁各加强1次免疫效果很好忌用热开水送服,以免杀死疫苗病毒年幼的密切接触者应即肌注丙种球蛋白10%

邪在肺胃:

预防:

病毒性脑膜炎:多种病毒可引起脑膜炎,症状一般较轻,多于2周内恢复,脑脊液检查,外观正常,白细胞数多在1000×106/l以内,一般在50-100×106/l或200×106/l之间,淋巴细胞达90-100%糖及氯化物正常蛋白稍增加涂片及培养无细菌发现外周血白细胞不高

藿香10克,薏苡仁10克,菖蒲10克,黄芩12克,连翘15克,滑石15克,秦艽12克,络石藤12克

瘫痪前期:体温下降后,经过1-6天体温再次上升而进入瘫痪前期,表现双峰热,不少病例前驱期不明显,发病时就出现头痛加重,烦躁或嗜睡、多汗、全身肌肉疼痛,以颈、背、四肢更著脑脊液可有改变,仅发展到此期不再进展,不发生瘫痪,称无瘫痪型

取穴:足三里st36,三阴交sp6,丰隆st40,飞扬bl58

血清学检查:取急性期早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测定补体结合抗体,如恢复期抗体滴度较早期有4倍以上增长,有助于诊断,特异性igm抗体增高也有助于诊断

本病属中医暑湿类温病,是由暑湿热毒之邪侵袭所致病初邪从口鼻而入,侵犯肺胃,故而表现发热、头痛、咽痛、呕吐、恶心等中呼吸道及消化道症状若正能胜邪,病解;如不能抗邪外出,则湿热交蒸,发热多汗,头痛身痛,神志不宁,相当于病毒血症及脑膜炎症病变阶段;如湿热浸淫,阻滞筋脉,而致肢体麻痹,即运动神经受损,出现弛缓性瘫痪轻者逐渐康复,重者气血肝肾亏损,渐成痿证,后遗肢体畸形如邪毒深重,痰阻气机,邪陷心包,肺气欲竭,脉微欲绝,则类同脑干型,表现中枢呼吸循环衰竭险证

方药:甘露消毒丹加减

病初发热期用野菊花、忍冬藤、鲜扁豆花各30克,水煎服;后遗症期用牛膝10克,地鳖虫7只,马钱子0.5克(油炸黄),共研细未,分为7包,每晚睡前用黄酒冲服1包

方药:七宝美髯丹加减

穴位注射疗法:

水煎服,一日一剂

闭厥证:

下肢瘫痪:秩边lb54,环跳gb30,风市gb31,伏兔st32,绝骨gb39

症状:身热不扬,头痛身倦,咳嗽,呕恶,苔黄腻,脉濡数(属前驱期,体温38~39℃,以上呼吸道及消化道症状为主)

瘫痪期注意患肢功能位置,避免受伤中枢麻痹者,注意吸痰给氧及生命体征观察与急救处理对促进神经细胞代谢和神经肌肉传导功能的药物如维生素b1、b2和地巴唑等,均可应用地巴唑每次小儿用量为0.1~0.2mg/kg,成人5~10mg,每日1次,服用10天

黄芪15克,当归10克,熟地15克,牛膝10克,苁蓉15克,枸杞子15克,补骨脂10克

4.邪去正虚:

中医病因病机分析:

脑脊液检查:瘫痪前期脑脊液清亮或微混,压力增高,细胞数50-300/mm3或稍高,早期以中性粒细胞为主,以后以淋巴细胞为主,球蛋白增高,糖和氯化物正常病后2-3周细胞恢复正常蛋白质持续时间长,第4-10周恢复

目前无特效疗法

后遗症期:病变处神经受损较重,其所支配的肌群因失去神经冲动而废用,以致肌肉萎缩而松弛,重者不能站、足内翻、外翻、足下垂、肢体变细缩短,脊柱侧弯或前凸等

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起病常有肢端感觉异常,麻木感、刺痛感,迅速出现自下而上的对称性软弱以至弛缓性瘫痪脑脊液蛋白增高而细胞数不多,即蛋白细胞分离现象本病多为双侧性上升性瘫痪,多在发病后3-4周开始恢复

症状:发热多汗,头痛身疼,烦躁不安,或嗜睡,苔黄腻,脉滑数(属瘫痪前期,出现中枢神经感染病症,高热、脑膜刺激征,并可有脑脊液异常,但无瘫痪)

恢复期和后遗症期,可采用按摩,功能锻炼,理疗和畸形矫治术等

症状:轻者证见四肢瘫痪,重者气脱亡阳(属瘫痪期,脊髓型表现肢体瘫痪,脑干型可致呼吸循环衰竭)

方药:三妙丸加味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

在疾病流行期间,儿童要多休息,防止受凉感冒;避免与患儿接触

上肢瘫痪:肩中俞li15,曲池li11,肩髃li15,合谷li4,外关te5

现代医学治疗:

单方验方:

0.3~0.5m1/kg,次日可再注1次

颈项软弱:天柱bl10,肾俞bl23,风池gb20

并发症:

用20%葡萄糖20毫升,每穴注射3-5毫升,或用长效维生素b1,每穴注射1毫升,每日或隔日1次

高热及肢体疼痛严重者,给予解热镇痛剂及肾上腺皮质激素2-5日

1.邪犯肺胃:

3.湿热阻络,气血郁滞:

湿重者加苍术10克,高热者加生石膏30克

2.湿热郁蒸气分:

痰阻者加菖蒲10克,郁金10克,川贝母10克;口眼歪斜加僵蚕6克;气脱者急服人参15克

方药:葛根芩连汤、三仁汤加减

脊髓灰质炎病毒属微小rna肠道病毒,直径24-30nm,耐冷,60℃半小时可灭活,病毒分ⅰ型、ⅱ型、ⅲ型,无交叉免疫,预防接种时,三型疫苗均需应用

葛根10克,黄芩12克,杏仁10克,薏苡仁15克,杏仁10克,银花20克,连翘15克,滑石15克

腹肌麻痹:章门lr14,带脉gb26,天枢st25,气冲st30

瘫痪期:瘫痪多出现在双峰热的第二峰的1-2天后;不典型病例,病程无明显分期,症状可轻可重瘫痪期可先出现腹壁反射消失,膝腱反射减弱至消失瘫痪随发热而加重,在5-10天内,瘫痪达高峰,轻症持续1-2天,重症持续半月体温下降后,瘫痪不再进展根据病理及临床表现,将瘫痪分为脊髓型、延髓型、延髓脊髓型、脑炎型

取穴:少商lu11,中冲pc9,涌泉ki4,人中gv26,神门ht7

流行性乙型脑炎:夏秋季流行,发病多集中于7、8、9月无皮疹脑脊液外观清,白细胞多在50-500×106/l,很少超过1000×106/l初期(2-5天)中性多核细胞占多数,以后淋巴细胞占多数;糖及氯化物正常或稍增加

潜伏期:3-35日,多为5-14天

病毒经口鼻咽传入局部淋巴结后,一直进入血循环,若病变在感染早期即中止发展,停留于病毒血症阶段,即所谓顿挫型,此为脊髓灰质炎最普遍的结局仅有少数侵犯中枢神经系统,进入瘫痪期脊髓灰质炎的典型病变在神经系,主要损害见于脊髓,以颈段及腰段受害最甚,损害直接累及前角灰质运动细胞脊髓后、后根神经节也可受累,但程度较轻,延脑、桥脑等包括全部中枢神经系统也可受侵受累的部位与临床症状有密切关系,膈肌、肋间肌受累可出现呼吸困难若病变在延脑、脑干或神经核可导致相应的中枢系统临床症状,若神经细胞已坏死,不能恢复,长期以后,可见肌肉萎缩,骨骼变形

脊髓灰质炎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见于幼儿,部分患者可发生弛缓性神经麻痹,故又名“小儿麻痹症”临床特征为发热、上呼吸道炎症,头痛、肢体疼痛与瘫痪相当于中医学中的“痿疫”、“软脚瘟”等

病毒分离:病程第1周可自鼻咽分泌物及粪便中分离出脊髓灰质炎病毒野毒株

进针后与皮肤呈15度角,沿皮下快速行进,针尖行至上述穴位,再抽插行针3-5次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个别患儿2天治疗1次,疗程间隔3-5日

水煎服,一日一剂

严密隔离患儿,隔离期一般为40天

治则:清热化湿,活血通络

现代医学病理:

恢复期:瘫痪后1-2周开始恢复功能,先以足趾为起点,逐渐上升到胫部及股部膝腱反射也渐恢复,轻症1-3月,重者往往需要6-18个月或更久才能部分恢复,6月以后减慢,以后恢复更慢或不易恢复

水煎服,一日一剂

取穴:殷门bl37,环跳gb30,伏兔st32,足三里st36

鉴别诊断:

临床表现:

治则:补气血,滋肝肾

背三针疗法:

前驱期和瘫痪前期应卧床休息,避免过多活动饮食清淡,注意营养

针灸疗法:

急性期有心肌损害外周型呼吸麻痹及中枢型呼吸麻痹(延髓呼吸麻痹)者可发生支气管炎、肺炎、肺不张尿潴留易并发泌尿系统感染长期卧床易有褥疮、骨质脱钙,甚至肾结石

治则:清热化湿,宣气通络

前驱期:出现发热、头痛、咽痛及恶心、呕吐、腹泻或便秘表现上呼吸道和消化道症状一般经过1-4日后热退如不再发展而痊愈,称为顿挫型,不易确诊

病原体:

后遗症:



转载注明  http://www.yidannajf.com/fbby/188.html

首页|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广告合作|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版权所有 小儿麻痹症_小儿麻痹症常识_小儿麻痹症常识网站 
Copyright 2012-202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