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我市举行九月份和十月份池州好人
学习身边好人,传承道德力量。11月27日上午,年度9、10月份“池州好人”颁奖仪式在青阳县举行,青阳县道德讲堂总堂里充满着爱和感动,吴全树、程祥、吴竹情、陶意、许早领、洪小女、施世庆等20位好人走上舞台,获得“池州好人”的殊荣并接受大家的热烈掌声和敬意。
这20位好人来自全市各行各业,他们当中有13岁的小小男子汉陶意,照顾着身患先天性小儿麻痹症的母亲、爷爷奶奶,凭着一颗孝心、一双弱肩,挑起了家庭的重担;还有今年52岁,守着大山里的孩子,35年如一日的石台县大演乡横山教学点的老师吴全树;有30年照顾婆婆的好媳妇洪小女,还有从山里走出来打拼多年后,为家乡捐款百万修路的陈国霞......这些可敬可学的道德榜样,赢得了现场如潮般的掌声。
“从他们身上学习到好人精神,传承我们现在社会的善良、朴实,好人就在我们身边,歌颂这些好人,让更高多的百姓能够看到学习我们身边的好人,去传承我们的正能量。”当天颁奖仪式现场上,表演快板节目歌颂好人的演员王峰说。观众田海军说:“听了这些好人的道德模范事迹,我自己也很受鼓舞,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一方面我要加强学习,另一方面也要不断地去帮助别人。”一个个平凡而感人的事迹感染并激励着每一个在场的观众,汇聚成传递真善美、凝聚正能量的强大动力。
14年开荒亩山林,造福绿化40多万棵树木的东至县龙泉镇黄荆港村村民黄有华、黄有福兄弟俩在领奖后告诉记者:“其实我做从很不够,只不过是做了一个人本应该做的事,利用了废弃的荒山,以后还是会为池州的青山绿水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作者九华晨刊池州新闻网记者
潘欢欢〉池州好人(部分)
﹀
﹀
﹀
1
陶意:小小男子汉弱肩担孝道
在一般家庭里,13岁孩子的生活都是由大人照顾的,有时还会在父母的怀里撒娇。然而,青阳县蓉城镇百花村朱庵组的陶意却是家里的“男子汉”,照顾着身患先天性小儿麻痹症的母亲、体弱多病的父亲、病重的奶奶,凭着一颗孝心、一双弱肩,挑起了一个家庭的重担。
陶意的母亲患先天性小儿麻痹症,生活不能自理,需要人照顾。父亲是不识字的普通农民,患有肝病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家里除了三亩农田,几乎没有其他经济来源,全家日子过得十分艰难。陶意小时候就很懂事,每当看着体弱多病的父亲辛苦地干活时,他就劝父亲多休息,并帮助父亲干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每当农忙季节,陶意就帮助父亲晒粮食,他力气小扛不动整袋的稻谷,就半袋半袋地扛,瘦小的肩膀压得又红又肿,可他从来不叫苦。父亲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常常暗地里流泪。
由于妈妈身体有病,缺少关心和爱护的陶意,从小就学会了做家务、照顾人。他经常给妈妈洗脸、剪指甲、梳头,带妈妈出去晒太阳,陪妈妈说话。今年春节期间,陶意78岁的奶奶患重病卧床不起,基本上靠小陶意照顾。照顾一个卧床不起的病人,对一个13岁的小男孩来说确实不容易。有时因为不会做自己都急哭了,还是继续坚持。小陶意觉得自己就是家里的“男子汉”,再苦再累也要扛。慢慢地,小陶意学会了给奶奶端水、喂饭、喂药。家里没有电话、手机,奶奶病重时,陶意就自己骑自行车去村医疗室找医生来给奶奶输液。为了照顾好奶奶,每天放学回来,陶意从不出去玩,总是待在家里陪奶奶,直到五月份奶奶离开人世。
船破却遭风雨袭,家贫又添不幸事。奶奶去世不久,陶意的父亲就患病住院了。父亲住院期间,陶意在双休日骑自医院照顾父亲。邻居们听说后,自发地捐款捐物帮助他家。面对好心人和学校师生的热情相助,陶意动情地说:“你们的大恩大德,我将永远记在心里,长大后一定会好好报答你们的。”
在家,陶意是“顶梁柱”,在学校,同学们亲切地称他是“好同学”。苦难的家庭环境,锻炼了陶意坚强刚毅的性格。他从小就不怕吃苦,学习勤奋,成绩也很好。班上许多同学都佩服他,有不懂的问题都爱问他,每次他都耐心细致地讲解给同学听,帮助他们共同进步。
作者池州日报李玲
2
代课老师坚守深山35年
“把字写得再漂亮些,成绩更上一层楼,老师相信你一定能做到。”这是石台县大演乡横山小学学生李婉婷上学期的成绩报告单,上面记录着班主任吴全树温馨寄语。而原本是学生家长“签收”的成绩报告单,兜兜转转又回到教室的一角,和几个老式算盘堆放在教室的后排。“山里孩子父母大多在外面打工,爷爷奶奶照顾孩子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如果我不坚持,我怕孩子启蒙教育会更晚。”吴全树就这样一直放心不下山里娃,一守便是35年。
深山:一面红旗一座校
11月初,记者来到石台县大演乡,沿着泥泞的山路,紧赶慢赶一个多小时路程,道路渐变平坦,眼前也呈现一片居民楼,坐落在空旷的梯级农田上,“农田上面那个红旗的方位就是横山小学。”顺着石台县大演中心学校副校长汪程华手指的方向,九华晨刊记者看到雾气缭绕中的横山小学,矮矮的房子看上去不怎么起眼。
这时吴全树正好骑着摩托车带着一名学生,从山下赶回来,“今天去县城办点事,学生就放假了。”简单介绍了学校情况,吴全树就带着学生离开,赶到学校。
“35年了,就只有这么一位老师在这所小学守着,没有人愿意来这教书。”汪程华告诉记者,吴全树是大演乡新农村横山村民组人,目前这个村庄有居民20来户,近百人,“这里离山脚下的横山中心小学有一个半小时左右的步行路程,而这里每年都有近10名入学适龄儿童,如果没有他,这个教学点恐怕就坚持不下去,那这些山里孩子的启蒙教育肯定受到影响。”
上课:一间教室两个年级
吴全树今年52岁,但消瘦的体型与花白的头发,看上去要比实际年龄显得苍老。见老师回到学校,学生在爷爷奶奶的吆喝下,也三三两两背着书包跑到学校。“我们没有班长,没有学习委员,大家都自己交作业,一起打扫卫生。”一年级学生朱妍斌一边和记者说话,一边将自己的作业本送到讲台上。
“好,我们现在上课。三年级学生把语文书打开,昨天我们学到第16课《石榴》,那现在你们再认真通读全文,然后将文中精彩句子画一画,待会我们一起分享。”吴全树开始上课了,这个班级有9个学生,4个一年级,5个三年级。吴全树先给三年级学生布置任务,然后让一年级的学生打开语文书,教他们读写第6课《东方明珠》的拼音、字、词等。
面对一间教室里不同年级的学生,吴全树采用复式教学,注重培养高年级学生的自觉性、自立性,然后由高年级学生带动低年级学生互动学习,让整个班级团结一气。不仅这间教室,这所学校也就吴全树一位老师,他承担学生语文、数学、体育、自然科学等
德、智、体、美、劳多方面的教学任务,有时他还承担半个家长的角色,带学生到家里吃中饭,课后一对一辅导作业。
坚守:35年培育近60名学生
“我喜欢吴老师,虽然有时他会批评我,但老师会教我不会的作业,还给我们讲一些外面好听的故事。”姚俊辉今年9岁,三年级,他是班级的小调皮,但也是令吴全树骄傲的学生。“他虽然调皮,但孺子可教,在班级里有带动作用,能劝勉同学们一起开心学习、做游戏。”吴全树说,“35年的教学其实真不是一下就坚持下来的,特别是家中两个孩子考上高中、大学,家里经济压力大,而我的工资杯水车薪,急得想出去打工赚钱,可就是这样一茬一茬的孩子,让我放心不下。”
年,吴全树因为家庭原因,失去上大学的机会,回到老家横山乡当起村中的民办教师。到了上世纪90年代,因交通和信息闭塞,吴全树没有及时得到考试通知而失去了民师转正的机会。“当时真想放弃了,一个月元教师工资,加上种茶叶一年收入元,哪付得起孩子的读书费。”就在吴全树动摇是否在这所学校坚持下去时,当地不少村民跑到他家劝阻,希望他留下来。同时期,吴全树的儿子也劝父亲,不要担心他们的学费,他们自己会努力读书,拿奖学金,鼓励他教下去。
在家人鼓励、村民的挽留以及他心中的热血支持下,吴全树接着留任代课教师至今,每月守着几百元的报酬。从年至今,他在横山小学已经坚守35年,共培育近60人。“现在班上的好几个学生,都是我学生的孩子,看着他们简单快乐生活,没有因为不识字而导致贫穷,我觉得很知足。接下来,我会尽自己所能一直教下去,直到干不动的那一天。”吴全树说。
就是这样一位平凡而不平凡的三尺讲台老师,把一批又一批孩子送出了大山,而自己一辈子蜗居在深山教书育人,他的事迹感动公众,被评为9月份“安徽好人”,并候选“中国好人”。
九华晨刊、池州新闻网记者冷静俏
3
浓浓爱意暖心田
59岁的洪小女是东至县花园乡胡村村的一位普通农家妇女,朴素的她像很多农村妇女一样自强自立、省吃俭用、孝敬老人,四十年的坚持感动了很多人,与家人、邻居和睦相处的故事传遍了花园乡,她义务照顾五保老人的故事在当地更是传为一段佳话。
“只要有我一口饭吃,我就会把这个家撑起来。”洪小女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刚成亲时,面对贫困的家庭,她勇于承担责任。新婚不久,公公便离开人世,还因病欠下许多债务,留下多病的婆婆及三个未成年的弟弟。外人劝她:“小女,分家吧,分出来,搞好自己的小家。”她看着多病的婆婆和三个未成年的弟弟,坚定地说:“长兄如父,长嫂如母,我会承担起一个母亲的责任,将三个弟弟抚育成人。”她用30年践行这句承诺。
“披星牵牛走,戴月耕牛归。”凭着勤劳的双手,洪小女夫妇解决了全家十几口人的吃饭问题,并帮助三个弟弟组建家庭。三弟面部高度烧伤,四弟腿部残疾,在农村,家里没钱找对象很难,要想把一个身患残疾的人找门亲事更是难上加难。但她没有放弃,家门口找不到,她就到外面找,跑遍了几个乡镇,托亲拜友,功夫不负有心人,终将其三弟、四弟的婚事办好。
都说婆媳关系难处,洪小女却从没和婆婆红过脸。有好吃的,她都让孩子先拿给奶奶吃。在婆婆生病期间,为更好地照顾婆婆,她都是和衣而睡,白天仍坚持下地干活,因休息不好,她熬得面黄体瘦。她常说:“婆婆就是娘,人都有老的时候,孝敬老人是应该的!”婆婆欣慰地逢人便说:“我没生女儿,但小女比我亲生的还要亲。”
对待自己的孩子,她是慈母。由于家庭困难,两个女儿都只上了初中就外出务工。她自己不舍得吃,不舍得穿,秋衣秋裤都缝缝补补,盖的被子里面还是二十年前的棉花,但她却给儿女们每隔几年换一次新棉花。女儿们都已成家立业后,都想尽孝心。可她坚持说:“只要我们还能动,就决不拖你们的后腿,你们生活也不容易。”相反,她还把自己省吃节用省下的钱支持女儿创业。现在两个女儿均已成家立业,且生活富裕。
在小家之外,洪小女曾长期照顾五保老人徐满女。儿女们都大了,自己的婆婆去世后,洪小女看到本村的五保老人徐满女生活不能自理,便主动承担起照顾老人的责任,经常为徐满女老人洗衣洗被洗澡,并抽出时间陪老人聊天。洪小女的爱心感动了徐满女,也赢得了全村人的尊敬,谈起洪小女,大家无不竖起大拇指。
□记者刘晓丹
赞赏
- 上一篇文章: 学神家长帮因为孩子,我们变得胆小多疑
- 下一篇文章: 运城和济康复医院为2017年第二十一届